生活中總會出現這樣一種型別的孩子:看不慣別人比自己優秀,一旦周圍出現比自己優秀的人就會惶恐不安,會出現過度自信甚至自負的現象,不喜歡也不允許別人反駁自己。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出現了"自我認知偏差",家長應及時糾正。
鄰居家的小林的孩子是個名副其實的"別人家的孩子",從小成績就很好,永遠也不需要父母去操心。只是如此優秀的孩子卻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學校裡基本上沒有什麼朋友,很少看見他和同學交流,都是自己獨來獨往。
為此,學校的老師還特地打了個電話詢問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而且就算有同學想要和他主動交流,他也總是一副高高在上不愛理人的模樣,一次兩次就沒有人再自討沒趣了。而小林面對孩子這個問題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孩子覺得自己成績好,就不屑和別人相處。
而案例中的孩子就是出現了典型的自我認知偏差。
什麼是"自我認知偏差"?自我認知顧名思義就是對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表現和外界對自己的評價來形成一套對自己的看法。而認知偏差指的是阻礙自我進行客觀理性思考的心理傾向,可以說自我認知偏差是一種心理問題。
而自我認知偏差就是孩子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出現了失去真實性的現象,出現自我認知偏差的孩子一般會表現出自負、不允許別人比自己表現好等。
孩子過於自負會造成什麼危害?危害一:不懂得體諒他人
孩子自信是一件好事,但是過於自信就是自負。如果孩子過度自信,凡事都以自己為中心,那麼也不會去體諒和顧忌別人的感受,從而也會缺少責任感。就像是案例裡的孩子,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別人理所當然應該來討好自己。
危害二:聽不進他人的意見
孩子過度自信,還會讓孩子聽不見別人的建議。他們總覺得自己就是最聰明的,別人說的自己都知道,但是孩子知道的知識畢竟有限,然後又聽不見別人的道理,這樣就容易造成孩子和父母對著幹的局面。長久之後,孩子很容易變得叛逆、不服管教。
危害三:認知出現偏差
孩子自以為是的結果就是會導致自己變得自負,看不到自身的缺點,從而對自我的認知出現偏差,看不見自己的缺點。以為自己已經什麼都會了,其實不知道自己要學的還有很多。這樣自負的結果,最終只會迎來失敗和落後於他人的下場。
自我認知偏差是孩子的實際情況和自己想象的情況出現偏差,有的時候可能孩子並沒有那麼優秀,但是周圍人的誇獎把孩子捧得過高,也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我最厲害"的錯覺。一旦孩子出現這種情況,也不離異孩子的長久發展,因此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了認知偏差的苗頭,一定要幫助孩子及時糾正。
當孩子出現自我認知偏差的情況時,家長應該怎麼做呢?1、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優缺點
如果家長一直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優缺點,孩子也不會變得特別自負,即使是因為偶爾的驕傲也不會因此過於膨脹。而落實到具體行動中,父母就算孩子有過人之處,在表示讚賞的同時,並不會因為這個而給予特殊待遇。缺點也是如此,需要改正的地方就改正,但是不影響之間的親情。這樣孩子也不會有壓力,彼此的生活也會比較舒適。
2、對孩子正確引導
孩子出現過於自信的原因有時候無非就是沒有經歷過失敗再加上週圍人把自己捧得過高,總是認為自己就是大家口中所說的那麼優秀,不願意面對自己的不足。所以當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出現偏差時,家長一定要及時指出孩子存在的缺點,並幫助孩子改正。
3、多見識外面的世界
過於自負的孩子會理所當然覺得自己是最好的,當下身處的這個範圍內自己已經是最拔萃的。這時候父母不妨帶孩子出去多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多認識一些優秀的人。孩子看到自己與他人的落差,就會慢慢意識到原來我不是最優秀的,人外有人,從而認清自己。
看到孩子變成優秀的人是每個家長都想看到的事,但是有時候不斷的讚賞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我認知出現偏差,因此,對於孩子的教育還是要小心謹慎,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