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一則新聞,讓人感到很痛心。
2020年12月13日,江蘇鹽城阜寧縣一位46歲的陪讀媽媽被人發現死於家中,而兇手就是她費心費力陪讀的親生兒子。這兒子之所以下此毒手,據說就是因為他媽媽阻止他上網玩遊戲,他一時衝動,就犯下如此彌天大錯。
手機遊戲真是害死人呢。
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沉迷手機,沉迷手機也成了一個讓父母越來越頭疼的問題,而手機也成了家庭矛盾的重要導火索。
只要我們留意下網路,基本每個月都有幾起與手機遊戲相關的新聞。要不就是誰家的孩子私下給遊戲充值,父母起訴遊戲公司要錢,要不就是父母跟孩子因為手機的問題爆發激烈衝突,嚴重的甚至跳樓自殺……這樣的新聞是屢見不鮮。
那作為父母,面對每個孩子都可能要出現的沉迷手機問題,有沒有好的解決方法呢?
還真有,操作起來也相對簡單,就是給孩子提前“打疫苗”。
“打疫苗”,預防孩子沉迷手機父母都帶孩子打過疫苗,像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疫苗、麻疹疫苗等等,在孩子小的時候,基本每年都會打。
為什麼打疫苗呢?這不用我說,每個父母都知道,就是為了預防孩子將來得這種病。比如說孩子還沒出生就打的乙肝疫苗,接種上以後可以大大減少患上乙肝的機率。要知道,現在乙肝可沒有什麼特效療法,你要真得了,基本就是一輩子的事,後天治療可是很麻煩的。
也就是說,提前打疫苗,付出少而收穫大,大大減少我們將來的得病機率。
那我們能否在教育孩子上利用這種提前“打疫苗”的治療方法呢?
先來看看我們現在面對孩子沉迷手機遊戲採取的方法,無論是講道理,還是批評打罵孩子,苦口婆心的勸導孩子,這其實都是在孩子沉迷手機遊戲之後採取的方法。這所有的方法都是發生在孩子沉迷手機之後。
這就跟我們上面說到的得病一樣: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就相當於他們已經得病了,這時候再進行治療糾正,那就需要付出特別大努力。很多時候,往往是你儘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仍然是不能起到作用,病情依然會繼續惡化。
顯然,後天糾正孩子的沉迷手機遊戲問題難度是很大的。我們最好的方法應該就是提前給孩子接種“疫苗”,讓孩子討厭手機遊戲,那麼他們當然也就不會沉迷了,也就不用我們將來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來糾正孩子了。
從理論上來說,這種方法應該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那從現實角度來說,這種“疫苗療法”是否可行呢?事實上,它是完全可行的。
為什麼“打疫苗”可以預防孩子的不良行為“打疫苗”的教育方法之所以可以起作用,是因為它跟人們的態度系統有關。
應該說,我們對於絕大多數的事物或行為都會產生一個基本的態度。
最簡單的態度就是喜歡或不喜歡,比如說對香菜,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對於日本人,你是喜歡或者不喜歡;對於籃球明星科比,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對於讀書,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幾乎拿出任何一個東西或者行為來,你都會有一個態度。
而態度有什麼用呢?它會決定你採取的行為。
如果你對讀書不喜歡,那你就不願意去讀書;如果你喜歡手機,那麼你會更多的沉迷於手機;如果你討厭某個人,你就不想跟他說話……這是態度最基本的作用。
說到這裡大家也應該明白了,孩子之所以沉迷手機遊戲,肯定是對手機有著積極的態度。而要避免孩子沉迷手機,就必須要糾正孩子對手機的態度。
那態度是如何產生的呢?
態度並不是天生就有的,不是說我們一出生就帶出來的。只有在我們接觸到這個事物或行為之後,它們帶來的第一印象讓我們形成了一個初始態度。
就像你相親見一個人,如果他穿的邋里邋遢的,你就會覺得這人懶,不愛乾淨。這就是第一印象,也就是你對這個人的初始態度。
初始態度對人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如果沒有特別強有力的反駁證據,人們會始終用初始態度來對待該食物或行為,而這樣的行為又會反過來加強了初始態度,也就是說讓初始態度更加穩固了。
以父母教育孩子為例,一旦父母對孩子建立了孩子是差生的態度,父母就會更多的關注到孩子表現差的行為,而忽略孩子表現好的地方,以此來佐證自己的心理判斷。當然,看到孩子差的表現越多,父母的這種態度也就更加牢固了。
也就是說,初始態度決定了我們觀察問題的角度,使得我們的觀察思考偏離客觀世界,讓我們更容易看到支援我們初始態度的證據,也就進一步的強化了我們的原有態度。因此初始態度的建立至關重要,這也是我們“打疫苗”方法的理論基礎。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孩子沉迷手機問題。
如果孩子一開始玩手機遊戲就很有趣,覺得很有意思,那麼孩子就建立了對手機遊戲的初始態度。後期,隨著孩子玩手機感受到的樂趣越多,這種態度也就越牢固,孩子也就愈加沉迷手機。
相反,假如父母一開始給孩子種下手機遊戲是不好的,是讓人討厭的“疫苗”,那麼孩子就會更多的觀察到遊戲不好的一面,孩子將來也就很難沉迷於遊戲。
那具體如何做呢?
如何給孩子的“打疫苗”透過我們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打疫苗”的方式是可行的,有利於避免孩子將來沉迷遊戲。那具體如何做呢?
影響疫苗接種效果的,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疫苗本身質量的好壞,二是疫苗接種方式。疫苗質量不行,所有的工作就是白費。而疫苗接種的方式不對,不能讓疫苗充分的發揮作用,同樣影響疫苗的效果。
在用“打疫苗”避免孩子沉迷手機上,我們同樣也面臨這兩個問題:
1、我們要給孩子接種什麼樣的“疫苗”
我們要給孩子提前接種一種對手機遊戲的態度,從而避免孩子將來沉迷手機。但是這態度並不是唯一的,很多型度都可能產生同樣的效果,比如說討厭手機遊戲,或者說手機遊戲是不好的……這就需要我們慎重考慮。
當然,就我們父母來說,直接接種“討厭手機遊戲”這種態度是最好的,將來孩子肯定不會沉迷遊戲。但是這種特別強烈的態度,一開始我們可以透過某些方法達到,但是要知道,初始態度建立後,並不是說孩子的態度就穩固了,孩子還要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新的證據來支援他的態度。
如果我們說我們建立了“討厭遊戲”的初始態度,但是在以後的生活中,孩子無法得到相應的證據支撐,反而得到一些相反證據,比如說遊戲是有趣的,那麼孩子的初始態度就會被推翻。畢竟,你要讓孩子持續的得到“討厭遊戲”的體驗是比較難的。
我們建立的最好初始態度,並不一定是多麼強烈的,只需要讓孩子微微偏向“遊戲是不好的”,然後可以讓孩子可以從客觀世界中不斷的得到證據支撐。這個“微微的偏向”,在不斷的證據加持下,偏離的方向就會越來越大,孩子就越來越不可能沉迷遊戲。
因此,我們一開始接種的疫苗最好是“遊戲是浪費時間”或者是“遊戲對我們有害”這種比較客觀的觀點。這樣的觀點可以找到大量的客觀證據支援。
2、我們用何種方式給孩子接種
疫苗搞定了,接下來就是接種了。
接種的方式非常重要,它直接決定了疫苗的最終效果。
疫苗接種的好,孩子初始態度穩固,後期即使受到不同的觀念攻擊,也能保證觀點不動搖。相反,假如疫苗接種的不好,根本就沒有深入孩子內心,那麼孩子在後期的生活中就容易被反面觀點所推倒,放棄自己的原有態度。
接種疫苗最低階的方式就是口頭教育。父母跟孩子說手機遊戲不好,浪費時間,影響學習等等,這樣的教育就像一陣風,不會在孩子內心留下太深的印象,當然也就不用談什麼效果了。
最好的接種方式應該是讓孩子能夠自身感受到,調動孩子的內心,透過孩子自己思考得出這樣的結論。只有孩子自身的體驗,孩子才會建立起牢固的初始態度。
我們可以這樣做:
給孩子看一個因為玩手機遊戲產生不良後果的影片,比如因為玩遊戲跟爸媽大吵大鬧,或者因為遊戲把身體整殘廢了的,然後問孩子看了這影片對遊戲有什麼感覺。
此時孩子肯定是覺得遊戲不好。
然後我們就可以再進一步引導孩子,讓孩子畫一幅畫,讓孩子列舉遊戲不好的地方,對人們會產生什麼樣的危害。孩子繪畫的過程,就是主動思考的過程,就進一步強化了“遊戲不好”的態度。
當然,並不是這樣做就完了。以後父母還要定時的強化疫苗,比如說讓孩子寫篇勸別的小朋友不要玩遊戲的文章,或者是遊戲是怎樣引導孩子墮落的,或者找些客觀的新聞影片給孩子看,不斷強化孩子已有的態度。
這樣一年內強化個4、5次,孩子對手機遊戲的態度就比較穩固了,將來就會大大的減少沉迷遊戲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