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過程裡,不知道有沒有家長意識到這個現象:
孩子小的時候幾乎是捧在手裡怕摔、含在嘴裡怕化了,隨著孩子長大之後,我們發現對孩子的耐心開始崩塌,孩子吃飯墨跡、食物含在嘴裡只嚼不咽、寫作業總是小動作不斷,而如果我們仔細回想的話,你會發現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父母對孩子的口頭禪開始從“你慢點”、變成了“你快點”。
我們對孩子的愛也變得越來越不耐煩,甚至看孩子的眼神也變得越來越“不順眼了”,這種情況究竟是父母變了還是孩子變了呢?實際上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折射反應,你沒有錯、孩子更沒有錯,錯的只是心理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舉個例子:
如果給你一張圖(如上)讓你去欣賞,你看到的會是什麼?實際上每個人看到的圖都是不同的!
比如:
剛下班回來的爸爸(媽媽):寶貝無聊地跟樹葉、跟貓咪玩
眼裡充滿愛的爸爸(媽媽):瞧,小貓咪在守護我們的小寶貝
督促寫作業的爸爸(媽媽):死丫頭,一說起寫作業就小動作不斷,樹葉有什麼好看的
剛吵完架的爸爸(媽媽):看著孩子落寞的表情,暗自發誓:下一次一定不能當孩子的面吵架
透過以上舉例,我們是不是發現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張圖,每個人看到的效果都是不同的,而每個人解讀出來的內容恰恰是自己的成長經歷、內心狀態”,我們還可以把上面那張圖拿出來讓家人和朋友們一起欣賞,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每個人所看到的情景和內容都是不同的,而這份不同也折射了每個人當下的內心狀態和過往的成長經歷。
這個時候我們再來回答“為什麼家長總是看孩子不順眼”這個問題,你就會發現心理因素乃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如何擺脫這種看孩子“不順眼”的心理因素,我們不妨從以下幾種方法開始實踐:
1、把孩子當成“一幅畫”
父母看孩子“不順眼”可以說是受多方面原因所影響的,包括我們對孩子的期盼、當下的心情以及教育孩子的環境,想要擺脫看孩子“事事不順眼”的心理態度,我們首先就要改變自己的視覺和心理反射效果,比如把孩子當成“一幅畫”、而不是活蹦亂跳事事作對的熊孩子。
當我們把孩子當成一副畫之後,我們看待孩子的視覺和態度都變得細膩很多,一副畫要看出其中的精髓,一定要耐心去欣賞、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包括多看看別人的態度,之後再綜合考慮去解讀這幅畫的內容,當然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可以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一副畫,讓全家人一起去解讀評價並發現孩子的長短之處。
2、讓孩子擁有自己的願望
讓孩子擁有自己願望的小朋友,可能在當下的“起跑線”裡並不常見,我們要知道在眾多興趣班的起跑線遙遙領先裡,可能埋葬了一個又一個“我想要自由”、“我想要玩”的願望。
有個朋友,她是一個典型的女強人,由於她那個年代女娃娃上學不受重視,朋友幾乎是以文盲的身份走入社會,但上天在關閉一扇門的時候、往往又會在另一邊開啟另一道門,勤勞的她有著優秀的經商頭腦,不僅開了公司、還買了房車,在大家的眼裡是一名優秀的成功女性。
但是隨著公司的發展朋友意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那個時候在心裡面也下定了一個決心,那就是自己有了孩子之後一定要細心栽培,果不其然朋友在迎來她的第一個孩子後,就不斷地砸錢去苦心培養幼子,大約6個月左右的時候就送去上早教班,這個決定也令家裡面的親人十分不解,甚至還因為育兒意見不一樣而發生爭執。
實際上,朋友對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狀態,通常都是受兒時對上學的一種匱乏感影響,因為小時候沒有多讀書、長大後就要多付出多辛苦的經歷,讓朋友從內心希望孩子不走自己走過的辛苦路,這是一種安排性的愛、但是對孩子來說卻是沒有願望的被操控人生。
沒有決定自我權利的孩子,他們也無法在成長這條路上邁出屬於自己的步伐,所以在教育孩子裡家長不要把自己沒有實現的原因強加給孩子,讓孩子擁有自己的願望,他們才能為了目標去努力、積極、上進、衝刺……
3、看孩子不順眼時、先看看自己“順眼不”
有很多家長在看孩子不順眼的時候,也是他們將自己糟糕的情緒嫁接到孩子的身上,比如上班在公司被領導處罰心裡面會憋氣,而這股氣會隨著下班帶到家裡面連帶孩子的錯誤一起發洩出來,這樣的情緒宣洩對家長們可能是舒服了、但是對孩子自己卻是無知裡的一種無措,因為孩子或許根本就不知道他錯在了哪裡。
想要遏制這種不良情緒影響孩子,我們在看孩子不順眼時、先看看自己“順眼不”,比如我們帶著糟糕的情緒下班回家,此刻又剛好是遇到了孩子在貪玩、不寫作業,這個時候我們對孩子猛操作地發火肯定是不建議的,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從已身錯誤過度到孩子身上的錯誤。
我們可以用訴苦的方式對孩子說: “寶貝,我今天遲到、或者是某某事情沒有做好被領導批評了,我可以借用你的懷抱哭一會嗎”?
這句話的目的是為了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溝通,也是為了告訴孩子“被批評是一件很傷心的事情”,接著我們再用引以此戒的口吻和過來人的角度去提醒孩子“可不要走爸爸(媽媽)的後塵,做事情一定要認真積極”的真理去影響,去引導孩子意識到回家要寫作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