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父母跟孩子之間最好的關係是“你愛我、我也愛你”,實際上親子之間最好的關係是不遠不近、父母給孩子們足夠的空間,愛孩子就應該在愛裡邊去尋找那一釐米距離。
案例:
朋友小花是家裡面的長女,家裡面還有一個弟弟,由於父母重男輕女的原因小花要比常人更努力、更上進,一方面是為了證明“女兒不比兒子差”,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出人頭地,過上屬於自己理想的生活和夢想都城。
而最後肯吃苦、懂上進的小花,也在自己的發奮圖強裡創造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小天空,在深圳這個陌生又親切的地方不僅擁有了自己的房車,還憑自己的經商頭腦開了一家規模適中的公司,可是在公司剛剛進入穩定期的時候,父母就帶著弟弟一起到深圳啃小的啃小、啃姐的啃姐。
小花作為姐姐儘管小時候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對於家人的關心還是放在心上,尤其是對不務正業的弟弟更是苦口婆心地勸導,但每逢談論讓弟弟認真工作時,父母總是著急袒護認為小花是嫌棄他們了,甚至還義憤填膺地說“你是姐姐,現在你過得好了理應照顧好弟弟”。
父親對弟弟的偏愛、對小花的斥責,也讓小花有著較重的心理壓力,常常把加班當成了自己的業餘時間,因為她根本就不想回家、更不想面對那樣一個偏袒的家庭……
實際上在家庭教育裡不管是偏袒也好、斥責也罷,父母跟孩子之間的關係就是那不遠不近的1釐米距離,熱播劇«愛的釐米»已經大結局了,劇中的女主角關雨晴和弟弟關震雷跟我這個朋友的情況差不多,但現實中生活肯定是父母的距離越近、孩子逃的越遠。
朋友小花盡管和父母居住在一個城市,最後在精神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下,她是直接寧願單租房在外面獨自過上安靜舒適的生活,有的時候幾個月不回家一次都是屬於正常的,在看完«愛的釐米»後關於那1釐米的愛之距離,大家也是比較茫然的,甚至還有人疑惑“一釐米距離會不會太近了”,實際上掌握好尺度、一釐米才是最合適的距離差。
如何把控好這1釐米距離?我們需要從以下幾點開始:
1、保持觀看的獨立距離
父母對孩子之愛的基礎是要讓孩子自己獨立,不管是«愛的釐米»裡的雨晴、震雷,還是現實裡的朋友和他的弟弟,這些子女和父母之間存在的問題就是沒有保持距離,過度溺愛和過度批評這些都是屬於過度參與,這樣的過度參與只會給孩子造成較重的心理壓力,讓親子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遙遠。
倘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開始就保持著觀看的獨立性距離,讓孩子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哪怕是吃苦勞累也是孩子由心而發的實踐和能力觸發,«愛的釐米»裡關震雷最後的醒悟“洗白”,就在於關父克服了對兒子無微不至的溺愛,站在光望的角度並非是不愛孩子了,而是要讓他們學會獨立、讓獨立這股愛陪伴孩子一生。
2、1釐米的距離還需要“發現”
1釐米的距離看起來很近,實際上觸控起來可能會恰恰很遙遠,舉個例子:
孩子現在正在拿手機玩遊戲家長看到後是什麼態度?如果父母尊重孩子會提醒他勞逸結合,如果父母太過武斷就會直接批評,甚至還武斷地認為“打遊戲的孩子就沒有前途”,但事實真相真的是如此嗎?打遊戲的孩子也可能是一個學霸哦,越是難度高的遊戲越能訓練孩子的反應和思維能力,不過遊戲還是要以適中、勞逸結合為搭。
這裡我們需要注意的是1釐米的距離,是需要父母去發現孩子的長處而不是找出孩子的不足,孩子的成長需要被父母關愛同時也需要被父母認可,得到認可的孩子一般身上還展現著自信的洋溢和活潑的開朗性格,如果孩子的童年是自信、活潑的,那麼這1釐米的距離就是“發現”的有價值。
3、1釐米距離的關愛需要父母共同參與
孩子的教育需要父母共同參與、包括那1釐米的距離也同是如此,相信大家在看«愛的釐米»這部劇時,就發現了關媽媽“不管事”的一面,如果關媽媽可以在關父偏心的時候,能夠發言維護或許對雨晴的傷害會稍輕一些,儘管家庭教育最忌諱“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但母親在家庭角色裡的懦弱同樣也會影響到子女的成長。
在教育孩子裡家長還一定要明白,在這場看不清終點的道路里,需要成長曆練的不僅僅只是孩子、還有父母自己,只有父母率先做好了榜樣、孩子才能跟其身後有模學樣,另外父母之外還是獨一無二的,父愛代替不了母愛、母愛也無法改變父愛對孩子的影響力,所以在孩子的教育裡那一釐米的距離一定要父母共同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