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蘇常州市一所幼兒園開設的《死亡課程》吸引了家長們的注意,據悉最初設計這門課的初衷,只是單純為了培養孩子,對顏色和形狀的感知能力,在授課的過程中,有一個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給了老師靈感開設了《死亡課程》。
在一節美術課上,小班的孩子東東,突然一聲驚呼,原來是她的皮球蟲不動了,好多孩子聽見東東的尖叫,都跑了,過來開始圍觀,不斷的發出驚歎,開設這門課的老師突然意識到,孩子在這個時期,對死亡並沒有真正的認識,對於他們來說,皮球蟲的死亡和平時玩具壞了,沒有什麼區別,玩具壞了,只要讓爸媽修一修就好了,同理皮球蟲的死亡也是如此。
於是從這堂美術課,又衍生出了一堂生命教育課,透過皮球蟲的死亡話題,逐漸發展到人類身上去。
有很多的家長,為了保護孩子的童心,通常都會刻意迴避,死亡教育這個話題,當孩子問及父母什麼是死亡的時候,父母們的回答總是停留在,死亡就是去了天堂,天堂是一個很美好的地方,用這樣的方式,給孩子營造出一個童話般的氛圍。
在現今這樣的社會中,沒有一個人是可以永遠生活在童話裡的,同樣孩子也是如此,有很多教育學家都有這樣的言論,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小大人,不要為了保護孩子的童心,去編造一個又一個善意的謊言,這樣會影響到他們的生長髮育。
不討及死亡生命就是不完整,沒有亙長的時間可以浪費。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加的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是孩子人生中最先該獲得的知識
15年初,一則東莞某初中女生,因和父親發生爭執,從樓上一躍而下的新聞,引發了大家的爭議,具有關權威媒體調查,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採用輕生的方式,來面對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
缺失的是知識方面的教育嗎?
答案是否定的,這些悲劇的背後,真正缺少的是生命教育。
在當今的社會中,大多數父母在面對孩子,問道什麼是死亡這個話題的時候,都不知道如何去回答他們。
在某些學校中,也只是注重對知識的灌輸,從來沒有對他們進行過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對於我國來說,仍是有很大一部分白板的。
在繁重課業的負擔下,被圈避在課堂的知識教育環境中,缺乏對生命最基本的思考和認知,以及對死亡的合理判斷。
因為他們並不知道死亡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更有甚者,不知道如何正確的與人相處,也不知道活著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不談死亡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孩子從小認知到生命的單向性,更加能夠珍惜人生
01.對於自身而言
兒童對於死亡教育的學習,不僅能讓他們認識到,生命是非常可貴的,同時還能知道時間的不可逆性,過去的一分一秒就不會再回來,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不僅能更加珍惜自己的一生,同時還會以興趣為導向,發掘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讓自己成為更優秀的人。
02.對於他人而言
適當的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不僅能讓孩子們更好地保護自己,同時也在警示孩子,不能去欺負別人。
03.對於父母而言
父母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兒女們可以健健康康的長大,生命教育可以讓孩子,更加明白如何去保護自己,在保護自己的情況下,不去欺負別人,這樣可以減少安全事故,發生的頻率。
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孩子只有置身在其中的時候,才能逐漸讓自己變得更好。
三歲左右的孩子逐漸萌發出自我意識,他們在認識到我這個概念以後,開始出現移情的現象,在看到動畫片中人物哭的時候,孩子們就好像能感受到他們的悲傷一樣,也開始不停的哭泣,這是孩子逐漸發展的一種表現。
適當的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可以減少安全事故發生的頻率,同時還能讓孩子更愛自己。
生命教育必不可少,死亡課程不能迴避,也需要家長和幼兒園、學校重視起來,家庭社會配合,引導孩子重視生命,珍愛生命。
01.學校可以透過宣傳片的方式,引導孩子對生命教育內容的理解
在臉書上,有一部宣傳片是關於生命教育的,這部宣傳片主要講述了一個女孩一生的變化,從呱呱墜地的嬰兒,一直到白髮蒼蒼的老人,這不僅是歲月流逝的印記,同時還是一個人成長的軌跡。
生命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育孩子熱愛生命,透過這一則短片,可以告訴孩子,生命是非常短暫的的,時間過去了,就不會回來,並且生命是單向的,如果失去了,是沒有辦法挽回的。
02.家長透過繪本閱讀的方式,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生命教育觀念
雖然國內關於生命教育的繪本存在著很大的白板,但是國外有很多的繪本都是和生命教育有關的,比如日本作家經緯惠子女士的《兔子的鋸齒耳朵》,本繪本處理死亡的方式非常溫馨,並且向孩子傳遞了真善美的內容,結局非常明亮,有對生活的期望。
03.教師可以注重生活方面的引導
當孩子向老師問其為什麼花朵到秋天會落下這個問題的時候,請不要為保護孩子的童心而營造一個又一個看似美麗的謊言,這些所謂的善意謊言,會讓孩子生活在一個玻璃房子內,但有一天玻璃房子崩塌的時候,也是孩子三觀崩塌的時候。
因此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教師在對孩子傳遞教育內容的時候,要用客觀公正的態度,告訴孩子事實的真相,並且引導孩子正確的認識死亡,這個沉重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