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很多家長髮現,孩子在三歲的時候會因為憤怒或者生氣突然開始“打”人。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該怎麼做?打回去還是忍著?

無論選擇哪一種,都是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家長首先要做的是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其實在孩子一到兩歲這個年齡段偶爾也會發生打家長的行為,這是因為他還年幼、語言能力較弱,所以在用肢體語言來和家長進行溝通,這種行為不具有攻擊性。

但是當孩子三歲左右時就開始長脾氣了,同時也會出現讓他感到生氣和憤怒的事情,所以這個時候他的“打”就具有了一定的攻擊性,家長就一定要開始重視起來。

有些家長會選擇“以暴制暴”當場反擊,雖然只是想讓孩子知道被打是什麼感受。

但是這種暴力的行為很容易讓孩子走向兩個極端:要麼產生“積怨情緒”有一天會反抗家長,要麼在家長的“暴力”下變得缺乏主見、性格懦弱。

當然,如果家長一直在忍讓孩子,那他就會把“打家長”作為發洩情緒的行為習慣,以後也會打別人。

之前網上有個影片是一個8歲的孩子幾乎每天都和他媽媽上演“大戰”,這讓前去調節親子關係的心理師大吃一驚:為什麼8歲的孩子會這麼狠地打自己的媽媽?究竟是有多麼大的深仇大恨?

經過心理師的仔細觀察,她發現孩子在攻擊媽媽之前會有一個捏拳的自我控制,說明他是想要冷靜下來的,但是媽媽的反擊再一次激起了他的憤怒,於是越打越兇。

可見,家長的反擊會更容易激起孩子的“暴力”。那面對愛打人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對孩子說“停下來”

在孩子出現打人的情況時,家長要及時地制止他並告訴他“停下來”,讓他知道打人這個行為是不對的。

家長可以按照這個方式多嘗試幾次就可以讓孩子減少打人的次數,並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2、讓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

很多使用“暴力”來表達情緒的孩子通常語言表達能力都比較弱,為此家長可以儘量多製造些機會來引導他表達自己的想法。

比如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表達對某件事情的看法,當孩子得到家長的肯定後也會更喜歡用語言來表達情緒而非暴力。

3、家長不使用暴力

家庭氛圍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果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打架,那麼孩子就容易跟著學;如果父母總是打孩子,那麼孩子也會用暴力的方式對待別人。

所以說,家長在管教孩子之前,首先要保證自己不使用“暴力”,然後才能以德服“娃”,娃自然也會願意聽家長的話。

所以家長在孩子三歲前就應該教會他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以暴制暴”地錯誤示範,這樣只會讓孩子越走越偏,並影響到他的身心健康。

12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6個月可以吃輔食的寶寶,魚要怎麼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