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夜貓子寶寶"半夜起來做家務的一幕在網上火了。別看他小小年紀,做起家務來有模有樣的。
一會打掃衛生
一會擦桌子
一會洗衣服
一會洗碗
一會整理家務
小小年紀做起家務來有條不紊,甚至絲毫不遜色於大人,這位寶寶展現出了他極強的自理能力。
有調查顯示,孩子從幼兒園向小學過渡期間,遇到的最大困難不是學不會知識,而是不適應學校的生活。
大約有70%的孩子因為自理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和表達能力不行,影響了他們的學習。
所以,在孩子上學以前,我們要先做好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養。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自我服務性勞動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所以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要趁早,尤其是3-6歲這個黃金期,家長千萬不要錯過!那麼要怎樣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呢?我們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
1.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要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家長要做到"適當放手"。出於天性,父母總是對孩子充滿疼愛,不捨得孩子吃苦受累,這樣容易養成事事包辦的習慣。長此以往,孩子得不到鍛鍊,獨立意識自然就無法培養。
因此,從孩子成長的角度出發,家長要適當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中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讓他自己做"。
想起之前《少年說》裡,一個孩子對媽媽喊出心裡話:
媽媽,你不必覺得對我有虧欠,因為你給了我生命。以後的路,讓我學著自己走,好不好?
是啊,孩子會長大,我們終究要學會放手。
3歲,你退出餐桌,孩子才能學會吃飯;
5歲,你退出臥室,孩子學會擁抱黑夜;
6歲,你退出浴室,孩子知道身體界限;
8歲,你退出房間,孩子懂得尊重隱私;
12歲,你退出廚房,孩子學會獨立生活。
在米娜凱威國際禮儀藝術教育的課堂上,獨立也是孩子們的必修課。通過生活應用、情景模擬的教學方式學習行為禮儀,讓孩子們從小養成獨立的好習慣。比如在課堂上會讓孩子進行整理書包,摺疊衣服的練習。
2.有意識的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
十多歲的兒子吐槽自己小小年紀就被媽媽逼著做家務。媽媽霸氣回覆:"生活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家務勞動的能力,它會鍛鍊你的動手能力,培養你的感恩之心,讓你有耐心有愛心……你現在做家務,會有責任感,你將來會對你的家人承擔責任。這就是媽媽現在讓你做家務的初衷和目的。無論你有多大學問、你會說幾門語言,這都不重要,我希望你能做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純爺們。"而這一回復也因為有理有據,獲得了無數網友的點贊。
胡可也經常通過做家務培養兒子的獨立自理能力。
她曾說:大人做的越多,孩子會做的就越少,給他們一些空間,你會看到一個勤勞、勇敢、獨立的寶貝!
在胡可的教導下,還不滿八週歲的安吉疊衣服、洗衣服、照顧弟弟、獨自購物、妥善安排好家人的衣食住行等等完全不在話下。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就要有意識的給孩子"安排任務",除了自己的事情儘量要求他們自己完成外,也要讓他們參與到家務中來,比如收拾碗筷、擦桌子、擺凳子等等。
3. 對孩子做的事以鼓勵肯定為主
當孩子失敗時,家長要積極引導並鼓勵孩子,要讓孩子知道他可以,要給予孩子信心,可以說:我相信你能做好,我們再試一次!
也可以和孩子比賽,這樣可以激發孩子做事的興趣及要把事情做好的願望。在比賽過程中(比如比賽疊被子等),孩子能不斷模仿父母的行為,使他們躍躍欲試。不僅生活自理,也可以讓孩子們理解父母的辛勞。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還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給他創造鍛鍊的機會,在此基礎上,施以言傳身教,輔以耐心指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才能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