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小兒發燒時,大多數家長首先做的就是用各種方法去降溫退燒,但有時降溫處理並沒有用,還可能會幫倒忙。

那小兒發燒到底應該怎麼處理呢?一起來看一下幾種發燒的常見型別和處理方法吧~

亞洲中國女孩抱著泰迪熊發燒體溫

積食發燒

先來看個案例:

一個2歲的男寶寶,高熱2天,39.3℃,伴隨嘔吐,每日4~5次,嘔吐物為不消化食物,味酸臭,消化不良,不愛喝水。

平時大便幹,近2日未排便,小便正常,晚上睡不安穩。

觀察舌象:舌紅,苔淡黃,咽紅。扁桃體Ⅱ度,指紋紫滯,腹脹。

綜上,可以得出寶寶是積食導致的發熱,應以“消積導滯,和胃降逆”為主要治則。

【處方】:清板門300次,清大腸400次,掐揉四橫紋各50次,掐揉少商50次,分推腹陰陽100次,拿肚角50次,推下天柱骨300次。

第1次治療過程中,患兒煩哭不安,清板門、清大腸後拒推,堅持要回家,家長只好作罷。

第2日診:嘔吐明顯減輕,大便1次,質乾硬,量多,昨天下午體溫37.3C,按上方繼治療1次,推拿時能安靜配合。

第3日診:熱退,嘔吐止,精神好,能進食,查體溫36.8C,舌紅,苔薄,扁桃體消腫、紅減輕。

清板門、掐揉四橫紋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滯,運達上下之氣;

清大腸、拿肚角清熱除溼通便;

清大腸經

推下天柱骨降逆止嘔。

退下天柱骨

案例總結

積食導致的發熱,重點是排出積食。

初期一般會肚子燙、手心燙,肚子與後背、手心與手背溫差比較大;發燒前有腸胃症狀如口臭、大便不通或臭或拉肚子,或見舌苔黃膩。

可能會持續低燒,或反覆發燒,多早上降溫、下午或晚上開始持續升溫,嚴重的話也會導致高燒。

調理方向是消食導滯,排除積食,積食排完了燒才會退,沒排完就會反覆燒。

除了上面案例中提到的穴位,可以根據症狀選擇推下七節骨、順時針摩腹,不僅能消食還能幫助排便。

而且摩腹可以一天多次進行呀~

但要注意的是,飲食上最好保持一段時間的清淡飲食,以免病情沒好利索引起反覆發燒。

受寒發燒

還是先來看個小案例:

6個半月的男寶寶,發熱半日。體溫37.5C,流清涕,不愛喝水,無嘔吐、腹瀉,小便清長。

觀察舌象:舌質淡,苔薄白,指紋淡紅至風關,手冷。

綜上,可以得出寶寶是由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治療上應以“祛風解表”為原則。

【處方】:四大手法各20次,分手陰陽100次,清天河水300次,摩中脘300次,分推肩胛骨100次,按揉風門、肺俞各100次,拿肩井5次。

第2日診:精神好,流涕明顯減少,上午體溫36.79C,按上方繼續治療1次。

用清天河水手法宜輕;

分推肩胛骨、按揉風門、肺俞,加強散寒功能;

四大手法、拿肩井輕度發汗解表而病證告愈;

拿肩井

用摩中脘健脾和胃,增強正氣。

揉中脘

案例總結

這個小案例中的寶寶僅是低熱、流清涕,屬表證,風寒之邪束於肌表,宜祛風散寒。

若是受寒比較嚴重的,小孩會有怕冷的表現,比如後背發涼、要多蓋或多穿,而且這個時候就要開始幫助寶寶發汗了。

【選穴】:推上三關到出汗並加揉小天心,掐二扇門也可幫助出汗。

摸摸寶寶的手腳,如果涼,一定要想辦法弄熱,搓搓手腳,或者拿微燙的熱水泡泡手腳,用熱毛巾熱敷都可以。

如果家裡有艾葉(陳艾也行),都可以用來煮水泡腳,出微汗即可。

這個階段只需要祛寒和出汗就可以了,最好不要用冰冰貼或者退燒藥。

積食發燒、受寒發燒,是最常見的小兒發燒型別。

小兒受寒導致的發熱一般會伴隨感冒症狀,鼻涕、鼻塞、咳嗽等;而積食發燒一般不會伴隨感冒症狀,但也不絕對。

如果寶寶發燒後不怕冷反而怕熱,睡覺不喜歡蓋,那可能就是積食發燒或溫病發燒了。

溫病發燒

透過觀察舌象、二便等先辨證,先排除積食、受寒兩種情況導致的發燒,若無感冒症狀,但是有高燒,或者伴隨咽喉紅腫,則可能是溫病發燒。

溫病發燒,一般容易高燒,孩子不會怕冷,是因為體內津液缺乏,熱能相對太過導致的

典型症狀就是乾燥、發熱,唇紅口渴,煩躁不安、無汗或汗少。

溫病發燒不宜發汗,發汗後不但不退燒,而且可能發燒更高,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石溝,梨黃苓,黨參之類涼甘潤的藥。

hi大家好

我叫角角

是小兒推拿論壇的吉祥物

如果有任何中醫或者小兒推拿方面的問題

我會及時回覆大家的~

8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如何對孩子進行疏導,是父母的一門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