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絞痛是嬰兒時期比較常見的症狀,出現腸絞痛,嬰兒大多數情況下會透過哭聲來向家長傳達訊號,但是,光憑哭聲,有時候並不能作出準確判斷。
想要準確判斷孩子是不是腸絞痛,可以看下面幾個指標。
01
發作時間
嬰兒腸絞痛多在2~4周開始出現,6周左右達到高峰,有的寶寶3個月就消失,大多數寶寶4個月左右消失,而有的寶寶要持續到6個月。
寶寶腸絞痛發作的時間,大多在黃昏或傍晚,所以又叫“黃昏鬧”,每天都幾乎發生在同一固定的時間段內,也有的寶寶在白天或者是晚上的任何時候都會哭鬧,整夜哭鬧不停的寶寶也有。
02
哭鬧時長
嬰兒會因為腸絞痛而哭鬧,通常持續至少1個小時,甚至是3~4個小時,直到哭得沒了力氣或者是排氣、排便後停止。
如果寶寶是以上表現,很可能是腸絞痛。
03
寶寶的症狀
① 哭鬧情況:
哭的過程中,寶寶會驚聲尖叫、臉色通紅,拳頭緊攥,雙腿蜷縮,四肢冰涼,安撫沒用、吃奶沒用,平時好用的手法都沒有用。
② 肚子脹氣:
寶寶肚子裡咕嚕咕嚕的,輕輕拍幾下,有“嘭嘭”的聲音。
寶寶經常放屁打嗝,有時還隨著打嗝少量吐奶。
4個緩解腸絞痛的方法
① 注意飲食
媽媽和已經新增輔食的寶寶,要特別注意飲食,以下食物儘量不要吃。
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生薑。
因為,辛辣刺激的食物透過乳汁被寶寶攝入後,容易導致腸道充血腫脹,使腸道蠕動加快,導致消化不良,不利於恢復。
容易產氣的食物,如紅薯、洋蔥、芋頭、豆製品。
這類食物容易導致孩子腹部脹氣,影響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同時加重腸絞痛。
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飯、年糕、粽子。
難消化的食物,容易導致腸道蠕動減慢,影響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不利於孩子恢復。
②飛機抱
讓寶寶趴在手臂或者大腿上,幫助孩子排出胃裡面的空氣,緩解腸絞痛,一般等到寶寶把嗝打出來以後就可以用正常的抱姿。
採用正確的哺乳姿勢喂寶寶,能減少甚至避免寶寶吸入過多空氣,從而預防和緩解腸絞痛。
交叉搖籃式
媽媽直坐在帶扶手的椅子上或倚靠在床上,將寶寶帶到身體前方,讓寶寶的腹部貼媽媽的腹部。左臂托住寶寶的後腦勺,用右側乳房餵奶(或者右臂托住寶寶後腦勺,用右側乳房餵奶)。
搖籃式
把寶寶橫抱在媽媽身前,左臂抱時讓寶寶吮吸左側乳房,右臂抱時吮吸右側乳房,寶寶的頭躺在媽媽的手臂中。
足球式
媽媽靠在椅子或床上,肘部彎曲,將寶寶抱在身邊,用張開的手支撐寶寶的頭部並使寶寶面朝乳房。用前臂托住寶寶的背部,另一隻手掌呈 C 型,用來支撐你的乳房。
側臥式
媽媽側躺,讓寶寶側身面對位置較低的那側乳房。這時最好在寶寶後背放一個墊子支撐,同時媽媽的對側手臂也可以在後方支撐寶寶的脖子和肩胛骨。
④ 給寶寶拍嗝
寶寶吃完奶,把寶寶豎起來,頭靠在家長的肩膀上,手掌呈空心幫寶寶拍嗝,讓寶寶打出嗝來。
⑤ 熱敷寶寶小肚子
當寶寶腸絞痛發作時,應將寶寶豎抱,頭伏於肩上,輕拍背部排出胃內過多的空氣。
並用手輕輕按摩寶寶腹部,也可將溫水袋(注意水溫不超過60℃)用毛巾包起來,放在寶寶肚子上熱敷,時間不宜過長。
⑥ 其他方法
做排氣操。(可在文末的推薦閱讀中檢視)
如果寶寶同時伴有發燒、反覆嘔吐、臉色蒼白、便血等症狀,應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