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是發揮優勢而不是克服劣勢
教育就是不斷髮現孩子優勢,並且發揮所長的過程,對於父母來說,成長中問題雖然很多,但同樣伴隨了各種各樣的驚喜,孩子每一天似乎都在長大,慢慢變得懂事,變得更聰明。
家長有義務糾正問題,但不能僅僅只把目光停留在問題上從而忽略了孩子的優點和特長。
每個孩子生來都有天生的氣質與性格,身為家長能看到孩子獨一無二的方面才是值得驕傲的事情。
放下比較的心態,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發揮出自己天生的氣質特點,這樣的成長才可以事倍功半地讓他們成才。
塞利格曼有三個孩子,沒有人天生喜歡勞動,但塞利格曼發現自己的三個孩子中一個有領導優勢,其他的兩個孩子一個是仁愛,一個是有團隊精神,於是就發揮了他們的所長,讓他們組成了勞動小組,將與生俱來的優勢和家務勞動的任務聯絡起來,孩子們每天就會搶著幹活。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比較關注的是孩子的錯誤,一發現問題就恨不得馬上去解決,認為這樣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比如說孩子數學不好,就忙著給他們報數學補習班,發現孩子不愛說話,就一直提醒他見人要打招呼,結果就是錢也花了,話也說了,但孩子的缺點還是沒有什麼改善,有可能會越來越糟糕。
其實很多事情並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擅長與不擅長,孩子如果在一方面表現得優秀一定是他們對其有興趣,有優勢,而做得不好,就是因為沒有興趣而已。
教育並非灌輸,而是像蘇格拉底說過的那樣“引出生命中原本就具有的東西”。家長要充分幫助孩子發現和發揮他們的優勢,而並不是一味地克服劣勢。
如果家長整天強調的都是孩子的缺點,問題,傳遞出來的資訊就是在不斷強化他們的劣勢,而成長需要的是正面的積極的,所以需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優點,這樣才能發揮所長,儘可能地表現出更好的一面。
沒有人是完美的,如果總是用各種外在標準去衡量孩子,那麼他們就總會有不如意的地方,別說是孩子,父母自己都沒有辦法做到完美。
如果教會孩子承認和接納自己的缺點,但同時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特長在哪,發揮自己擅長的,避免不擅長的,那麼他們就是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看見孩子的優勢,讓他去做自己喜歡和擅長做的事情,激發自信和成就感,這樣就能帶動不擅長的事情做得更好。
如果家長目前並沒有發現孩子的優勢,那就擴大孩子的探索區域,給他們實踐的機會,讓孩子在其中獲取經驗,從而增強孩子的能力。
每個孩子都有與眾不同的天賦才華,一旦找到並且充分的鍛鍊和發揮,孩子就能夠成為天才。
每個人最大的成長空間就是其優勢領域,而並不是儘可能花費力氣在提升自己的短板領域上。
積極教育的核心就是正面思考,不要總是把目光停留在其他孩子身上的優點,而看到自己的孩子全是缺點,多看看自己家孩子的擅長和優點,揚長避短。
所謂導師型父母就是能夠對自己的孩子慧眼識人,及時發現他們的優點並且利用特長來讓孩子脫穎而出。
父母不能總是用自己的情緒去處理孩子的問題,更不能對孩子聽之任之或者是什麼都不管。
專業一點的父母會用平等的方式去對待孩子,用自信和信任的方式和孩子相處,能夠激發孩子的自信,而懂教育的父母會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讓他們時刻展現自主能力,善於獨立思考,行動也能夠有建設性。
不管是在學業還是生活上都能夠一碗水端平地去對待他們,用導師的狀態張弛有度地對待孩子。
讓孩子的創造性行為變得更突出,性格也能夠更加陽光開朗,有責任心。
愛孩子的前提是要懂孩子,有效支援他們成長,同時自己也要自己成長。學得越多,知道的越多,教育的選擇性也就越多,發展性也就越多。
在教育中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如果自己都做得不夠好,卻試圖讓孩子能夠變得更好,那肯定是不行的。
孩子需要的是來自於家長的欣賞,身在社會學校中,孩子一定會受到挫折,讓他們重新站起來,精神飽滿地迎接未來,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提供一個溫暖的港灣。
放棄劃分孩子優缺點的界限,那些都是孩子的特點,去學著尊重和欣賞孩子,這樣才能夠讓孩子發揮所長,成長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