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父母總希望孩子可以大大方方地和別人相處,而社交能力中重要的一環,就有分享。

但這畢竟不是孩子的本性,需要一定的引導,但現實中很多父母一邊慫恿孩子大膽分享,一邊又給孩子貼上了自私的標籤。

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有時孩子所謂的“自私”,恰恰是家長無意識灌輸的。

2歲後孩子會進入第一個叛逆期,同時伴隨著強烈的“物權意識”。在這個階段,只要是孩子玩了一會的玩具,他們都會認為這是身體的一部分,如果此時別人想玩,就會出現爭搶。

很多父母下意識地讓孩子分享,心中卻希望自己的孩子玩,又或者平時沒有給孩子做出分享的榜樣,就會出現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情況。

以下情況有沒有出現過?家長需反思

1、替孩子說話,讓別人家孩子讓著自己家孩子

父母雖擔心孩子在外面不會分享,但真正遇到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保護自家孩子。

越是這樣主動要求被“讓著”,孩子就會更加自私,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有人撐腰。

父母打破了孩子之間的規則,混淆了內在秩序感,如此過多的介入,只會讓孩子更難堪。

2、父母本身自私

如果一輛公交車上,一個老人帶著孩子一邊踉蹌地向車廂裡面走,一邊嘟囔著:“現在的人真自私,看見帶孩子的都不知道讓座。”

身邊耳濡目染的孩子會不會也會受到影響,覺得自己得到座位是應該的?等到有人起身,老人又說:“不說話就不起身,孩子,咱以後可別這麼自私。”

看起來是在教育孩子不自私,但實際上孩子接受到的是,別人給自己讓座是應該的。

本來現在的孩子在家中就受到格外的優待,如果家長還做壞榜樣,他以後就可能長成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3、不給孩子分享的機會

現在一家就一個孩子,都是掌上明珠,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真的是無微不至,但這也有一定的弊端。孩子只會享受別人對他的好,卻不會主動照顧別人。

孫瑞雪在《完整的成長》一書中寫道:一個爸爸和孩子吃烤地瓜,孩子認真地剝皮,爸爸覺得地瓜有些燙手,還嫌棄孩子剝得慢,就一把拿過幫著剝,怎奈孩子哇哇大哭,他一頭霧水。

幫孩子解決困難難道還有錯?而孩子正處在手部發展階段,不讓他剝皮就是一種爭奪,打破了熱愛探索和分享的成長規律。

分享需要孩子從心理到行為演練上,擁有一定的體驗,否則他怎麼會主動產生這樣的意識,可別怪孩子不會分享了。

面對孩子的“自私行為”,父母應該怎麼做?

1、在某些事情上把孩子看作“大人”

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維,面對困難或者某一件事需要做出選擇時,父母應該允許孩子自己思考,留給他一定空間。

不想分享就不分享,願意分享就主動分享,一切全憑心意,而不是父母認為的該分享時分享,該自私時自私。

教會孩子在不必要的情況下保護自己,再應對他人,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

“我可以玩一會嗎?”“一會我再給你玩”,用準確簡單的語言表達想法,這點很重要。

此外,平時也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讓他知道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別人的,哪些又是公共的。

2、不干涉孩子的“躲避”行為

很多孩子不喜歡爭搶,總是主動退讓,父母不要疑心重重,覺得自家孩子傻白甜,只要不受欺負就是難得的品質。

但一定要記得告訴孩子:“你如果真的喜歡,可以用正當的方式爭取,爸爸媽媽會支援你的”。

3、讓孩子自己接納並承擔後果

讓出去就真的沒有了,或者搶回來你可能會捱揍,這都是孩子之間最常見的矛盾。父母不要干涉,更不要因孩子之間的矛盾而激動。

孩子的情緒不會像大人一樣隱藏,這也就意味著來得快去得快,只要事後孩子不會下意識地提起,這件事也就過去了。至於孩子感受到了什麼,他自然會表現出來。

承擔讓出去和搶回來的後果,正是教會孩子自己總結“自私”的利弊,父母要做的就是客觀評價,不誇大。

自私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自我保護的一種行為,也是人們常見的性格特徵,有時並不是錯誤,智慧的父母會教孩子什麼場合怎麼做。

10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孕期日記:第16周+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