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這大半年來,我和潼潼擁有了一個新的習慣,就是每天晚上睡前都要挑一個話題,聊上一會。我們稱它為母女倆的“秘密時光”。

我們不光是聊學校裡近來發生的事,也聊一些熱點新聞,或者比較抽象的話題。

比如,長大後要不要在家帶娃不去上班,又比如幸福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經常能帶給我驚喜。

你會發現,他們遠比我們想象中的深刻,思考的角度很多時候也和成人不同。而這樣的驚喜感,在我最近觀看一部紀錄片時,被放大到極致。

紀錄片一共6集,每集講了不同的主題,其中包括愛、恐懼、規則、信念、成長和成人世界

本來以為讓小孩子聊這麼嚴肅的話題會不會有些無聊,沒想到孩子們的回答有的深刻、有的幽默、有的感人、有的腦洞,不僅不無聊,還很有趣,一口氣就把六集都看完了。

那份觸動,今天拿來分享給你們~

(哈哈,小盆友,你瞎說啥大實話吶!)

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充分感受和體驗的機會

第一集聊愛與恨,賺了老母親好幾把眼淚。

在戲劇社裡,一群十歲左右的小孩席地而坐。為了測試他們是否可以為了愛而自我犧牲,節目組設計了一個小遊戲。

節目組將每個孩子最討厭吃的食物擺在餐盤裡,每一對好朋友結成一組,抽到“討厭”字條的小朋友,將吃掉自己最不能接受的食物,這樣小夥伴就可以獲得享用最愛食物的機會。

觀察那些抽到“討厭”的小朋友,他們的反應都挺好玩的。有個男孩,一邊蒙著自己的眼,一邊倒數著3、2、1把食物吞了下去。

在男孩心裡,認為自己為朋友“犧牲”是值得的。

“如果朋友做了你希望他做的事,那他就是真的想讓你發自內心的快樂。”

另一個男孩約恩,面對著朋友艾比的“健康利誘”和“苦苦哀求”,始終拒絕吃下他討厭的蘑菇。

艾比被他氣得傷心地哭起來。

節目組的老師,透過幫助艾比說出她的“傷心”情緒,來幫助孩子體驗自己的內心感受,接著,又讓約恩安慰艾比,喚起他的同理心。

談“愛是什麼”太抽象,不如就讓孩子們去親身感受。當“讓對方快樂”遇上了“自我犧牲”,該如何選擇才能表達愛?愛就意味著要委屈自己嗎?

這些又深刻又複雜的命題,都隱藏在這個小小遊戲中,任由孩子們去體味。

原來,丹尼爾的父親幾年前參軍了,他想見到爸爸一面很難。一天,辯論社讓孩子們帶一件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東西,丹尼爾帶去了一枚獎章,說那是部隊發給爸爸的,獎勵爸爸是個勇敢的人。丹尼爾說,這枚獎章對他也是一種鼓勵。雖然半年才能見到爸爸一次,雖然那麼那麼想念爸,但他也要決心做一個像爸爸一樣勇敢的人。

一聊到爸爸,便打開了幾個男孩的話匣子。

丹尼爾的同學說,自己見到爸爸的次數更少,因為父母離婚了。但是見不到爸爸的日子,也讓孩子們懂得了許多,比如“爸爸不用永遠陪在我們身邊,因為他就在我們心裡”、“即便他們去世了,他們也在我們心裡”。

看著一群十幾歲的小孩子說出如此動人的話,我的眼眶一下子就溼潤了。誰說孩子不懂愛,他們也許比成年人都懂得,“愛”意味著“理解”。

節目組為戲劇社的孩子們設計了新任務,將孩子們分成幾組,每組需要投票決定,該把分到的10英鎊捐給哪個慈善機構,比如養老院、小動物協會、癌症研究會等等。

每個組員都要陳述自己的理由,並且要說服組裡的每個人,把票投給自己。討厭蘑菇的約恩,成功說服了組員,投票通過了把錢捐給難民。

另一組的幾個孩子意見相左,有的人想要捐給救助小動物的慈善機構;

而男孩南森則執意要把錢捐給癌症研究所,因為他想到了死於癌症的奶奶,所以他特別想為早日攻克這種疾病出一份力。

向小夥伴闡述理由的南森越說越激動,勾起了自己對奶奶的思念,最後他忍不住掩面而泣。

此刻,早已完成了投票的約恩舉手,說自己要改主意,把錢改為捐給癌症研究所,因為他不想看到朋友如此難過。

我簡直被約恩這個小天使融化了!

(這就是小天使約恩,請記住他的臉!!)

由博愛到朋友之愛,也許愛有很多種形式,但它們無疑都是溫暖的。而我也相信,組裡的每一個小夥伴,都會記住有朋友相照應的那種溫度。

在這一集中,許多孩子說出了自己對愛的理解:

“當你愛一個人時,你就會感覺幸福。”

“愛有兩種。一種就是你真的愛;另一種就是你明明討厭,但你卻還在關心對方。”

“如果我能看到愛,那一定是軟軟的墊子,你可以靠在上面的那種,永遠永遠。”

……

我們通常都覺得,十來歲的孩子還太小,不諳世事。但其實,他們可不是幼稚鬼,他們也在時時刻刻用自己的方式思考著、體驗著和感受著。

思維力的開啟,離不開孩子對世界的參與感

除了愛、恐懼這些有關情感的話題以外,紀錄片的後幾集也和孩子探討了規則、成長等話題。

如果說情感教育注重的是體驗和感受,那這些話題,則考驗的是孩子的思維力。想要讓他們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理解成長的責任,需要他們首先成為這個世界實實在在的參與者。

在一向注重規則意識培養的佩德羅拳擊俱樂部,節目組給小學員們設計了一個任務,讓孩子們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

由一個小朋友充當法官的角色,一部分人組成陪審團,剩下的孩子每人陳述一條自己做過的最不守規矩的事。由陪審團商議對這個孩子的懲罰方式,最後由法官來做最終的判決。

一個孩子說自己有一次在舅舅家,因為生氣而躲進了他們的衣櫃裡。後來自己睡著了,家人怎麼找也找不到自己,最後奶奶報了警。

陪審團裡的一個男孩認為她錯在不應該躲在別人家的衣櫃裡;還有人認為,報假警是很嚴重的行為。最後,小法官裁決這個孩子應該禁足一週。

而一個因為淘氣把家裡牆紙撕下來的小朋友,只被判決了道歉的懲罰。

相比於那個躲在衣櫃的孩子,處罰要輕得多。

這樣的決斷,也反映了他們對於不同規則以及不遵守的後果嚴重程度的認知。

再比如,談到成長的話題,就離不開工作和職業。職業啟蒙,是每一個孩子邁向成人世界所必須接受的一課。它會幫助我們早早看清自己人生的方向,明白自己未來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為了讓孩子們更瞭解各項職業,發掘自己的長處,紀錄片節目組為辯論俱樂部的孩子們設定了一個小遊戲。他們把英國幾個重要人物的相片,比如倫敦警察局局長、英格蘭銀行行長等等,製作成易拉寶放在教室裡。

孩子們需要考慮,如果以後想要得到這些人給的offer,自己需要具備哪些技能。

比如有的孩子認為,要想成為央行行長,就必須學好數學;

成為警察必須足夠勇敢;

成為領導者,要自信、友好、誠實。

有的孩子還覺得,應該設定兩個總理,一男一女。

小組們需要投票選出自己的組員中最適合做那項工作的人。

孩子們各抒己見,有人認為醫療更為重要,有人則認為環保更重要。

還有人認為,應該多給失業者分一些預算,因為這讓她想到了自己曾經失業的父親。

節目組會把政府真正的分配比例和孩子們小組投票的分配比例進行對比和解釋。

這樣切切實實的社會參與感,讓孩子將職業、責任具象化,也讓成年人能知道孩子們心裡到底都是怎樣看待這些問題的,他們對自己的未來又有哪些期待和設想。

此外,成長,還意味著選擇。對信仰的選擇,在慾望與道德之間的選擇,在利他與利己之間的選擇等等。就像片中拳擊俱樂部的小朋友所面臨的考驗那樣,當你的面前突然出現了一箱子來路不明的錢時,你到底是選擇報警,還是捐給慈善機構,還是直接走掉,又或者是把錢自己分掉?而你的選擇,是出於自己的真心,還是同伴壓力?

就這樣,一道又一道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課題、難題,擺在孩子們面前,等待著他們開啟自己的思維力,去解決、去選擇。

最好的思考,永遠存在於真切的生活中。

讓孩子不要活在真空當中,不要與這個真實的世界距離太遠,擁有一定的選擇權,他們才能獲得一定的掌控感,從而啟動自己的思考力。

你會發現,原來“我們就是在不斷的體驗中更加接近生活的本質”。

比成績優秀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探索自我

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我突然意識到,在我們的育兒和教育中,真正缺少的是什麼。

紀錄片中,所有與孩子探討的話題,都和他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息息相關。往深層次講其實也是他們如何認識自己、探索自己的過程。

在我們的育兒中,有太多的模式化,我們喜歡把一切都量化,討厭所有的不確定性。

為什麼我們身邊,那麼多的年輕人會迷茫,會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做些什麼?

就是因為在本該具有豐富不確定性的童年中,所有的成年人,依照著一條“成功學”的準則,把屬於孩子的可能性全部扼殺掉。

我們把一切一切的精力都用在幫助孩子獲得知識,以及考試成績這兩件事上,但我們很少去真正花時間幫孩子去思考“我是誰/我最合適幹什麼/我能幹什麼/我喜歡幹什麼”。

而當你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你就會發現,原來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自我”,有著對這個世界的特別見解,有著對自己未來的期待和暢想。在他們的生命中,有太多太多的事情,比知識的獲得更重要,比考試更值得投入心力。

關鍵是,成年人要給他們機會與時間,讓他們認清自我。

每一片火花的迸濺都源於一場結結實實的碰撞。要想讓孩子的生命裡有這樣的火花,就要允許他們與世界碰撞,而不是讓他們成為“空心人”。

劉瑜之前寫過一句話:“正確的教育觀,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養成蒼天大樹,而是要把一顆小草培養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在一個小小的天地裡,過上怡然自得的生活”。

這當然不是說讀書、學習不重要。而是說,孩子們本來的特質與他們想過的生活也很重要。

正如這部紀錄片所展現的那樣,孩子們的生活中應該還有許多同樣重要的東西。我們更應該引領著孩子,走入情感之谷、慾望的沼澤、人性的池塘,去觀察、去體會、去思考。

希望我們,永遠不要做那個“折斷孩子的翅膀又強迫他們飛翔”的父母。

-END-

4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引導孩子自我設定長期、中期、短期目標,幫助他們培養目標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