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是透過一點一滴的模仿和探索,來獲得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有時候,他們的行為可愛乖巧,有時候卻又變得無理取鬧,讓人著急。
其實孩子每個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他的訴求和心理。下面就從兒童心理學角度,介紹幾個寶寶常見的行為。
粘人有的孩子十分粘人,有兩秒鐘看不到媽媽就要哇哇大哭;一會兒找你看電視、一會兒又找你做遊戲,就連你上廁所他也要跟著。
出門的時候就更嚴重了,必須要讓媽媽抱,見到生人連頭都不敢抬,更別說打招呼了,簡直讓人發愁。
兒童心理分析:●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
0~3歲是孩子建構內心安全感的關鍵時期,這時他需要透過親密養育者及時的迴應和關注,來確定自己是被愛的、被保護的,他的內心才更有底氣,更勇敢地去做其他事情。
如果這個階段,養育者總是忽略孩子的需求,就會讓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就會表現出“時刻粘著你”的行為了,目的就是要你注意力他,和他交流感情。
●是一種心理依賴
有個性、活動能力強、會玩的孩子較少磨人。相反,過於嬌生慣養,樣樣都由父母安排妥當,會使孩子養成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的習慣。
這種依賴性反映在情緒上,就是圍著父母胡攪蠻纏,直到被父母罵了一通、打了一巴掌,才能安穩。
這種情況正是兒童行為不獨立、內心情緒不安定而採取的一種發洩。捱罵捱打反而轉移了焦慮,被動地穩定了情緒。
兒童心理分析:
●在重複中獲得獨立
嬰幼兒時期的孩子,會對熟悉的人和環境產生強烈的依戀。他們在重複的環境和事件中體驗自己的力量和獨立。
他們會反覆溫習同一個故事、反覆觀看同一個動畫片,這些熟悉的內容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能控制局面,進而產生心理上的安全感。
●在重複中發展能力
幼兒的感覺、思維、智力、思想的最初發展,需要更多時間,因此需要多次重複,心理學家將這種重複稱為「常同行為」,也是一個深度學習的過程。
同時有研究表明,對於閱讀障礙、學習障礙等特殊兒童的詞彙學習,重複閱讀圖畫書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撒謊之前在一個朋友家吃飯,他的小兒子不喜歡吃菜,於是就悄悄把媽媽夾到碗裡的菜倒進了垃圾桶。
結果朋友問他的時候,他卻說:“剛才有一個外星人過來,他太餓了,於是,外星人把我的飯吃完了。”令人哭笑不得。
兒童心理分析:●還分不清現實與虛幻
其實,孩子要到5歲左右,才能慢慢區分現實與虛幻。
3歲前後的孩子,想象力在飛速發展:
孩子們對一些事物分辨不清楚,於是會根據自己的願望去思考,拿想象代替現實。
所以,大人看到的“說謊”,不過是孩子在透過一種特別的方式,把自己心中的願望表達出來,這和孩子的品行毫無關係。
●想躲避懲罰
如果家庭的教育偏向粗暴的方式,孩子就會因為擔心被懲罰而說謊。
7歲以前的孩子,其實不存在一個明顯的道德區分的問題。所以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我們大可不必過分根據道德的標準去要求他。
父母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予以接納,並幫助孩子去主動尋求解決辦法。
那麼孩子不僅學到了正確的面對問題的態度,更不會在下一次犯錯誤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只是如何逃避父母的責罵。
打人、咬人在教學中經常接觸到打人、咬人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在社交和學習上,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障礙。
兒童心理分析:●表示拒絕和排斥
有時孩子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其他小朋友卻總是打擾他。比如孩子正在玩玩具,突然來了一個小朋友搶他的玩具。
孩子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不滿時,就容易出現動手打人的行為了。
●觸覺防禦過度
觸覺敏感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打人、咬人的行為,他會認為旁邊的小朋友離自己太近了,可能會碰到自己。
出於自我保護的角度,他會主動攻擊別人,這樣的孩子一般安全感建構得都不太好,容易出現粘人愛哭的現象。
家長可以給孩子進行撫觸按摩、冷熱水刺激、大龍球按壓等遊戲,幫助孩子改善觸覺敏感的問題。
孩子的行為背後總是隱藏著他的情緒和心理,家長只有做到了“懂孩子”,才能更好的“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