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你有沒有被孩子問起過關於“死亡”的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總是在有意無意的避諱這個話題。有人說中國最缺乏三種教育:性的教育、愛的教育、死亡的教育。 而死亡,是那個最被避諱的存在。

“死亡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這個觀念已經深入大部分人的內心,生活中,春節和重大節日不能說“死”字,買房不買帶“4”的樓層,老人家去菜市場買菜,都不會買到數量“4”,好像我們不提起它,它就永遠不會發生。但其實,“死亡”跟“新生”一樣,是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面對。

幾天前,常州某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這堂生命教育課由皮球蟲的死亡引發,透過給死去的皮球蟲辦一場葬禮,給小朋友們上了一堂死亡教育課程,目的是讓孩子們觀察生命,品味離別和失去。體驗生命的單向性、不可逆的特點。

該幼兒園園長坦言,“死亡確實不是一個吉利的話題,不少人都很忌諱。但是我認為生命教育不應缺少‘死亡課程’,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既然大家都是向死而生,我們不妨大大方方地介紹給孩子們,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

缺乏死亡教育的後果,遠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父母不願意與孩子談論死亡,一方面是怕孩子一時接受不了殘酷的真相,另一方面則是認為話題太沉重,認為孩子沒必要懂那麼多,長大後自然就明白了。但實際上,父母忽視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後果往往比死亡本身更可怕。因為這很容易讓孩子走向兩個極端,其一是孩子把生死當作兒戲,缺乏對生命的敬畏。其二,就是對死亡極度恐懼和抗拒。

網上有個爸爸講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天他們家孩子養的金魚死了,兒子看著金魚一動不動了,便詢問爸爸是怎麼回事兒?當時擔心告訴孩子金魚死了他會傷心難過,於是避重就輕的說:“金魚是在睡覺而已。”

過了幾天後,帶兒子去游泳,很幸運的又捉到了一條小魚,兒子高高地把魚舉過頭頂,朋友還以為是要向自己炫耀他的戰利品。但是接下來孩子直接重重的把魚摔在了地上。朋友嚇了一跳,連忙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還有一位小女孩因為從小和奶奶生活,奶奶生重病時她只有5歲,當時只是懵懂地知道奶奶生病住院了,後來爸爸媽媽匆忙帶她去醫院見了一面奶奶,從那天之後,就再沒有了奶奶的訊息,過了很久,她追問媽媽:為什麼不送她回奶奶家了,媽媽才迫不得已告訴她奶奶去世的訊息。

那一刻雖然還是個孩子的她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和絕望,即使是成年以後,朋友們也不敢在她面前提及死亡、去世等詞眼,否則她就會變得面色慘白,精神瀕臨崩潰。

父母們以為隱瞞死亡的真相是對孩子的保護,避免讓他們接觸如此沉重的概念,從而給幼小的心靈帶來負面影響。

但其實,“死亡”跟“新生”一樣,是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面對。一味地刻意欺瞞,會讓孩子對它的認知產生偏差,反而不利於成長。

死亡不可怕,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蒙臺梭利說:“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確認識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更加尊重生命、熱愛生活。”

死亡教育的意義在於透過教會孩子正確面對死亡,引導孩子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可貴,給予孩子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的啟示,家長可以選擇這樣做:

真實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家長在與孩子談及死亡時,不用刻意掩飾自己的悲傷情緒,讓孩子瞭解死亡確實是一件值得悲傷的事情,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悲傷的原因,讓孩子更深刻的理解死亡帶來的感受。

告訴孩子生命的可貴

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死亡是生命發展的正常規律,正是因為它的有限,生命才顯得更加珍貴,在有限的生命裡要學會好好珍惜身邊的人,把每一天都要過得充實有意義,要更加珍惜時間。

學會珍惜生命

透過“死亡教育”讓孩子瞭解到,生命只有一次是不可逆的,所以要學會好好愛自己,珍惜自己與他人的生命,讓孩子懂得不應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

正視對孩子的死亡教育,不要讓錯誤的認知為孩子帶來恐懼和不安,要讓孩子透過死亡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更懂得時間和家人的珍貴。

2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兒時醜,父母不用愁,這4個訊號,說明開始“脫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