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前段時間去餐館吃飯,剛坐下來就聽見旁桌的小朋友在喊:

“什麼時候上菜啊!我快餓死了。”隔壁桌坐著一家四口,說話的是個6、7歲的小男孩,可能是真的很餓了,就一直在喊著什麼時候上菜。

小男孩看著服務員端著菜向他走過來,嘴裡不停地說:“快點快點!”等菜放到桌上的時候,小男孩夾了一口菜放在嘴裡,隨後就發出一聲尖叫“燙死了,燙死了!”,接著就開始嚎啕大哭,看來是舌頭被燙壞了。

媽媽也注意到周圍的人都在看著,連忙表達了歉意之後,就轉頭拍了一下男孩子的頭說:“叫你別急別急,慢慢吃,現在又把嘴巴燙壞了吧!”

看完這眼前的一幕,就想說一句:“這孩子的脾氣也太著急了!”

其實不管是生活還是學習,孩子都會因為性子太沖而吃些苦頭,有很多家長為此而煩惱。

那麼孩子的急性子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1.急躁孩子背後都有個急躁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身上所呈現出來的,都是父母擁有的。孩子和父母天天生活在一起,平時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但是爸媽好像在爭執一些事情根,兩個人都皺著眉頭,怒目圓睜的看著對方,誰都沒理會可可。

這個時候,可可又去拉了下媽媽的衣角,媽媽很不耐煩的用手推開了他說:“爸爸媽媽真忙著呢,你看不見嗎?”可可爸爸看到可可委屈的樣子,對媽媽吼到:“你自己脾氣這麼差,對孩子發什麼火?要發火朝自己,別嚇著孩子!”

媽媽一聽這話就不樂意了,馬上反駁說:“你還有資格說我,你自己不也一個德行嘛。上次沒讓你買電腦你不就發脾氣了?”

爸爸一聽媽媽這麼說他,急躁的脾氣馬上就上來,又開始大吵了。可憐的可可在旁邊嚇得哭了起來,又把手裡的童話書狠狠的摔在了地上。

父母這才發現,可可已經受到了他們的影響,這才開始後悔,把自己的急躁脾氣傳染給了可可。

因為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下,孩子的模仿能力不能小覷。專家表示,孩子會在無意之間模仿成年人的表情和聲音,學習大人的言行。

所以,在孩子面前,少出現這樣的情況,不要說急迫性的話語和煩躁的心態。

因為你的行為舉止,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2.讓孩子學會等待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有位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研究人員安排了十名參加實驗的兒童。

研究人員告訴兒童,可以馬上吃掉他們提供的糖果,但如果有人能等到研究人員回來的時候再吃的話,還會再給一些糖果作為獎勵。

結果出來後,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堅持到研究人員回來,這個時間大約在15分鐘,此外這些堅持的兒童也得到了相應的獎勵。

這個實驗也做了好久,研究人員發現,小時候堅持時間越久的孩子,長大以後就越能成功。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孩子小的時候不要立刻滿足他的需求,那麼長大後就會更有成就。

比如:孩子要買零食,要買玩具,不要在孩子臉上看到委屈臉就心軟答應孩子的需求。父母要做的就是儘可能推遲孩子內心最渴望得到的東西。

在《愛和自由》書中,有個規則就是“請等待”。當你想要使用正在被他人使用的公共物品玩具時,請你學會等待。

無論孩子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他們都會經歷一個心理的過程。

因為在等待的過程中,他們在心理上經歷著自己的情緒已經被時間推磨,加強了孩子們對自我控制的一個心理力量。

久而久之,孩子接受了等待,接納了這股力量,就慢慢的學會了不再急躁。

3.減少催促,耐心跟孩子對話

生活中,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很多媽媽為了提醒小孩吃飯,可能會這麼說:“快點,別玩了,該吃飯了”。

3分鐘後,孩子沒有反應,這時候媽媽就會不耐煩的說:“你別玩了,該吃飯了。”

孩子依然沒有去吃飯,這時候,媽媽的反應就比較激烈:“叫你吃飯你聽不見啊,怎麼這麼不聽話啊,再不吃飯就別吃了。洗手了嗎?老是吃飯不洗手,教了幾次都不知道…”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似曾相識?

當父母迫切希望孩子在做好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頻繁催促、提醒孩子。其實這是囉嗦,囉嗦是好的,但是違犯了孩子自然學習方法的機制。

與其不斷催促,不如給孩子提供簡潔的思路或者執行步驟。在執行步驟的過程可以分好幾個目標,孩子更願意去行動。

比如上面催吃飯的事情,其實媽媽不用一直提醒,你可以走到孩子身邊,告訴他:“再玩10分鐘,我們就要吃飯了。”“還有2分鐘就要吃飯了,你可以先去洗手哦!”

同樣是提醒孩子吃飯,沒有了命令、不耐煩的囉嗦,還減少了孩子的牴觸情緒。

沒有人想大吼大叫地催促孩子,在提醒孩子的問題上,我們需要認真的和孩子進行對話,給他建立起有規劃的生活流程。

毋庸置疑,父母的所有都是建立在對孩子好的基礎上,但是對孩子好也要用對方法,不是你的急躁,也不是你的沒耐心。

我們家長最需要的就是耐心的引導孩子,讓孩子試著擁有不疾不徐的從容。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繪本里的“催淚瓦斯彈”一位4個孩子爸爸畫的書竟然把我們看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