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胎兒隔離肺
胎兒隔離肺(BPS)是一種支氣管肺前腸畸形,是在胚胎期肺發育過程中部分肺芽組織與支氣管樹分離產生的先天性發育異常的肺組織,這種異常的肺組織雖然無正常肺的功能、卻有來自體迴圈的血供,因此有些學者認為這是一種血管畸形。國外報道的發病率約為0.15%~0.18%。國內有報道在48221人次中檢出隔離肺10例。
一般將隔離肺分為兩型:①葉內型:腫塊與正常肺一樣在同一個胸膜腔內,一般位於肺下葉基底節段,左側較右側多見;②葉外型:腫塊一般位於正常胸膜腔以外,通常出現在下半胸腔(肺與膈肌之間),但也可能出現在胸腔上部、膈肌以下的上腹部、縱隔或心包內。
葉內型隔離肺較多見(約佔75%),葉外型隔離肺較少見(約佔25%)葉外型隔離肺,又稱副肺(accessory lung)或Rokitansky葉(Rokitansky lobe),與正常肺組織隔離,有自己的胸膜包繞。幾乎所有葉外型隔離肺的動脈供血均來自體迴圈動脈,約80%葉外型隔離肺供血動脈為單一血管,來自胸主動脈或腹主動脈。
(一)超聲聲像圖表現
1.胎兒胸腔異常 超聲檢查顯示胸腔內圓形或三角形的高回聲腫塊,邊界清晰,內部回聲均勻(圖1),以左“胸腔”下部較多見;CDFI顯示來自體迴圈(降主動脈)的較粗大的單根滋養血管、或多根滋養血管(圖2);位於腹腔內的葉外型腫塊,當腫塊較小時不易被發現。
圖1 隔離肺:高回聲區為病灶區域,內部亦可見微小囊腫
圖2 隔離肺彩色多普勒血流圖顯示內有來自體迴圈的滋養動脈
(二)超聲檢查注意事項
1.發生於胸腔部位的BPS相對容易檢出,但需要與其它肺高回聲腫塊鑑別。如與III型CCAM的鑑別要點是有無體迴圈的滋養血管。BPS的滋養血管主要來自胸主動脈和腹主動脈,但也可能來自腹腔動脈、脾動脈、肋間動脈、鎖骨下動脈或冠狀動脈,超聲不一定能發現,因此未探及來自體迴圈的滋養血管不能完全排除BPS。三維能量多普勒超聲可能對探測腫塊的滋養動脈有一定幫助。
2.葉內型隔離肺多位於左肺下葉基底節段、靠近膈肌,葉外型隔離肺也常常位於左胸腔底部、左肺與膈肌之間,因此單憑臨床超聲難以鑑別其為葉內型或葉外型。
4.如無胎兒水腫出現,一般預後較好,孕期處理可予以期待。出現水腫的胎兒,預後較差,可考慮進行宮內干預治療,包括胸水抽吸、胸腔羊膜腔引流,並聯合應用腫塊滋養血管粘堵或鐳射凝固等方法,以減少新生兒呼吸困難的出現。因此,應注意對胎兒水腫以及胎兒心功能的監測。
四、胎兒先天性膈疝
先天性膈疝發生率在活產中約為1:2000~1:5000。一般以左側膈疝較多見,約佔85%;而右側膈疝較少見,約佔10~15%。右側膈疝時若肝臟疝入胸腔,可能造成腔靜脈受壓、前負荷減少、心輸出量減少,胎兒預後較差。
(一)超聲聲像圖表現
圖3 左側膈疝(孕22周5天):左側胸腔囊性及混合性回聲(胃泡ST與為心臟HT之間)
圖4 右側膈疝(孕23周3天):右側胸腔混合性佔位(測量標記間)
圖5 左側膈疝:與圖12同一胎兒,胎兒膈肌連續性中斷,胃泡大部分位於胸腔內
(二)超聲檢查注意事項
1.本病主要需與肺囊性腺瘤樣病變、胸腔囊性腫瘤等相鑑別。
2.當胎兒腹圍平面未顯示胃泡時,需要警惕左側膈疝或食道閉鎖的可能。當心髒與胃泡位置異常時,也需警惕左側或右側膈疝的可能性。
3.膈疝時,當疝入物為肝臟、腸管等高回聲結構時,與正常肺、以及其它以高回聲為特徵的胸部腫塊或病變均較難鑑別。須注意膈肌低迴聲帶是否連續,注意胸部高回聲結構是否與腹腔臟器延續、其內是否有類似腸管的蠕動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