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老奶奶帶著3、4歲的小孫子路過一條小吃街。這時孩子看見一個想吃的,異常興奮,他硬是把奶奶拽到店鋪前,吵著嚷著要吃。老奶奶低頭看看孩子,有些無奈的說了些話,搖了搖頭。孩子看到奶奶搖頭,立即憤怒異常,對老奶奶拳打腳踢,嘴裡還罵個不停!旁邊的人指指點點,議論紛紛。最後是店主覺得影響生意,便拿出一份給了孩子。老奶奶連哄帶勸地帶著孩子走了,臨走時不斷對店主賠不是。反觀孩子則興高采烈,心滿意足地在前面走著。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一幕都會感嘆“這孩子怎麼能打老人呢?真是沒家教!”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孩子的做法固然讓人觸目驚心,但追根究底,還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很多父母會有這樣的困擾和苦惱,處於2-4歲這個階段的寶寶經常動手打人。其實有些時候寶寶打人是無辜的,有些時候則是惡意的,是溺愛的結果。

如何判斷是善意的“打人”只是用錯了方法,還是惡意的,變本加厲,寵壞了的結果呢?

1. 寶寶打人是“有樣學樣”。這個月齡段的寶寶處於模仿和學習能力高速發展的敏感期。他們看到父母因為開玩笑相互打鬧,增進感情,自然而然的進行模仿。在寶寶的世界裡,打人是新奇的、好玩的,所以他們“有樣學樣”。然而寶寶們沒有輕重和分寸的概念,很多時候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如果寶寶打人只是模仿家長的行為,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首先要告訴寶寶,打人會疼,然後要扶著寶寶的胳膊在玩具熊或者是寶寶身上輕輕地“打”或者“拍”,讓寶寶知道輕重分寸。同時家長也必須反思,避免在孩子面前做打鬧的動作,這個月齡的寶寶還不能很好地理解打鬧和打人的區別。

2. 寶寶打人有時是透過這種方式來吸引家長的關注,讓家長陪著玩。但他們不會控制力度,也可能手中拿著“武器”,就會造成誤傷,引起嚴重的後果。這不是他們的本意,他們是無心的。因為他們還不能理解打人這個行為,也不知道打人到底能引起什麼後果。

我們都看到過這樣的場景,媽媽正在認真幹活,寶寶突然用力拍了媽媽一下,突然的襲擊讓媽媽特別詫異,身體不自覺一激靈,結果寶寶笑的特別開心。他們就像發現了一個新的玩具,把打人當成遊戲。當家長髮現寶寶透過打人獲得關注,把打人變成遊戲時,家長要冷靜淡定,不要有過度的反應,首先抱抱孩子,問問寶寶是不是想要家長陪著一起玩,如果是想要家長陪伴,要告訴寶寶可以換一種溫柔的方式。比如拉拉手或者其他約定的方式。

3. 寶寶打人有時是出於不安,小手不斷的亂抓亂撓,同時又哭又鬧,來發洩自己不安的情緒。一些親戚總是嚇唬孩子,甚至故意搶奪他們的玩具以此來逗弄孩子。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不可理解的,是恐怖的。這時他們覺得有人搶了他的玩具,就應該要搶回來,在搶奪的過程中,孩子就會動手打人。當孩子第一次透過打人得到被搶的玩具或者其他想要的東西時,家長沒有注意,或者以為只是鬧著玩,逗孩子,絲毫不顧及孩子的情緒感受,慢慢地孩子就會形成一種習慣,有想要的,就透過動手打人來搶奪。如果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中,在孩子的心中就會形成一種我想要,你不給我,我就打你的思想,甚至會透過打人的方式來威脅其他人來滿足自己的慾望。

當家長髮現親戚逗弄孩子這樣的情況,要及時制止這樣逗弄孩子的行為,在發現孩子透過打人獲得想要的玩具,搶奪小朋友的玩具時,家長要嚴肅平和的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是傷害別人的,會讓別人難過。想要的玩具或者其他的東西,可以透過跟小朋友交換的方式,在徵得同意以後,才可以拿過來玩。

孩子的行為和習慣都是父母的縮影。孩子動不動就打人,基本都是溺愛的結果。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就是家裡的祖宗、太上皇。全家人都圍著孩子轉,真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真正做到了有求必應。美其名曰“再苦不能苦孩子”,處於溺愛中的孩子,基本每次需求都會得到滿足。如果孩子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哭鬧,甚至是打人,家長為了讓孩子停止哭鬧,便會滿足孩子。久而久之,就會在孩子的思想中就會形成一種固勢:我要的東西你們必須給我!你們不許拒絕我!不給我,拒絕我,我就哭鬧,就打人!孩子是很聰明的,他可能不理解很多行為的後果,但是他知道透過哭鬧打罵可以獲得他想要的。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上面畫什麼就是什麼。對於孩子不能過分溺愛,對於他們的要求要正確看待,進行科學引導。不要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將他們放在同一水平進行講道理,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懂事的,是可以理解的。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一個壞習慣不是一下子就養成的,而是日積月累形成的。正確看待孩子打人這個問題,防微杜漸,不然社會會幫您教育,而家長也會反受惡果。

1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孩子愛發脾氣有損大腦發育,額葉皮質萎縮+腦容量減少!必須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