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 全文共4524字,閱讀大約需要 11 分鐘。

前言

媽媽不開心,孩子通常會有兩種心態:

一是我不好,所以媽媽不開心。

二是媽媽不開心,我沒有資格開心。

小玲幾十年也揹負了媽媽的不開心,用“都是我不好”一直苛責著自己。這讓小玲的人生過得糾結而痛苦。

同時,因為父母關係的不融洽,她心疼媽媽,害怕爸爸,內心對爸爸有怨。也讓她成人後,害怕和男性交往,結婚後,無法真正親近自己的愛人。

可怕的是如果小玲不做改變,她的孩子也會在未來的婚姻關係中延續她的模式和經歷,這就是家族的傳承和輪迴。

小玲,走進愛與幸福學習的六年裡,她一次次在痛苦的泥潭中不斷地救贖自己,最終衝破重圍,開始看到生命的真相和背後的規律。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她的成長故事。

正文

文 |小玲

我是2014年6月青島二期基礎班的學員,2014年至2017年三年時間,我都遊離在愛與幸福之外。因為我家和大多數普通家庭一樣,似乎沒有太大問題,夫妻湊和著過日子,只要女兒好就行,女兒在學習上有壓力,但是她一直很努力,學習成績也不錯。

真正讓我安心成長自己是在2017年的9月,女兒進入頤和學校之後,我看到了女兒的真實狀態,這才走上了改自己的道路。改著改著,想不到卻讓自己活出了一種新的生命狀態,所以說孩子是渡我的佛。

女兒的真實狀態是什麼呢?這是一個讓我挺抓狂的問題,女兒在學校裡不會跟男生相處,不知道如何跟男生交流,甚至害怕跟男生或者陌生人交流。

當時,我並不知道是什麼樣的經歷讓她成為了這樣。我只是模糊的有點感覺,女兒的狀態可能和我有關,因為我也害怕與陌生人交流,特別是與男士交流。直到這次我參加了生命成長中心的跟蹤輔導,過去記憶中的經歷原原本本地呈現出來後,在老師的幫助下,我才一點點看到,一點點知道,我就該這樣,孩子就應該這樣。

* * * * * * 001 * * * * * *

我先來說說我的家庭,以及我跟老公的相處模式。

結婚多年,在我和老公的相處中,表面上我就像受氣的小媳婦。他一發脾氣,我就直掉眼淚,說不出話,內心被埋怨和害怕充斥著,所以,每到這時,我整句話說得都是結結巴巴,生怕他煩我,越怕越結巴,腦子空白。

老公在家的日子,我都是提著氣緊繃著生活,我不敢午休,不敢隨意地躺在沙發上,不敢不規矩。實在累了,我就會去車裡好好睡上一大覺,那裡無人打擾,是安靜與安全的。

當然在外面面對其他人,我也一樣,都是小心翼翼地討好別人,看人臉色生活,活得謹小慎微。

我內心一方面是怕,另一方面又表現得張牙舞爪地對抗別人,就像只寄居蟹,當感覺暫時安全了,我就出來橫行一下。

我說話不饒人,比較刻薄,不斷去戳老公的痛點,活得很剛烈,不敢認輸,心裡有個聲音,輸了就表示我很弱我不行,我就會被欺負。老公被我逼急了,就會發一通火,我就又縮回殼裡,把自己當成了受害者。

我最近才明白別人說我長得“兇”,是真的。因為我隨時處於備戰狀態,從來就沒有把自己放鬆下來。

女兒從小和我在一起,看到我這樣的狀態,特別心疼我,她覺得是因為爸爸,我才不開心,才活成這樣的。所以,她怨他爸爸,也怕他爸爸,不敢跟他說話,不敢跟他開玩笑,爸爸在她眼裡是一個很嚴肅的、不近人情的父親。

爸爸在,她都不敢高聲說話,不敢彈琴,不敢唱歌。記得有一次她跟老師在家裡學聲樂,開課前她請爸爸出去,讓爸爸在外面逗留了一個小時之後再回來。這件事情讓我看到我們三個人相處的心酸。

現在回顧過往,我才明白,愛與幸福常說:孩子的問題本質上是夫妻關係問題的症狀,夫妻關係問題的症狀是原生家庭問題的症狀。

因為一個孩子小時候對媽媽的需求是絕對的,天生與媽媽更親近,當我和老公的關係不和諧時,作為孩子的她勢必要選邊站,一般都會站在媽媽這邊。

我不開心,孩子也不敢開心;我怕老公發火,孩子也會覺得爸爸很嚴厲、很可怕,而不敢靠近;我怨老公,孩子也會怨她的爸爸。如果她不這樣,她內心就會覺得對不起媽媽或者背叛了媽媽。最後女兒就變得害怕與陌生人,特別是怕與男性交往,成為了我的模樣。

* * * * * * 002 * * * * * *

而我何嘗不也是這麼長大的呢?!

我的父母親一輩子在吵架打架中度過,我們姐妹都害怕父親回家,父親不在家,我們卻又盼著他回家。

小的時候,父親在外地很少回家,也不顧家,家裡很困頓,母親一個人掙工分養活我們姊妹四個很艱難,常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大姐二姐在小學三年級時先後輟學,我上學也是因為大姐二姐回家勞動才支撐下來的。

我一直抱怨父親,害怕父親,可是我表面上對父親很客氣

從小,我為了擺脫整日裡不安寧的家,我努力學習。四十多年來,我把自己對溫暖的家的渴望轉化成對父親的怨和恨,同時又把對媽媽姐姐弟弟的心疼轉化成自責和愧疚壓在我身上,它們像兩座大山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不敢開心,連笑都覺得奢侈,彷彿這樣就會對不起媽媽似的。

而所有的這些情緒、這些積怨都投射在我的小家中,把對父親的害怕投射到了老公身上,讓老公孩子苦不堪言,而我卻不自知,還認為是他們才讓我活得如此憋屈的。

我才明白: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往往不是透過語言能表達得出來的,它是潛移默化的、無聲的,很多都被忽略掉了,是沒有記憶的影響。

* * * * * * 003 * * * * * *

自從孩子去了頤和後,我和老公之間沒有了介質與屏障,矛盾才赤裸裸的展現,這讓我感覺實在難以維持。

在2017年11月,我跟老公辦理了離婚手續。起初,我挺輕鬆,沒了那一紙婚約,我以為自己完全掙脫了束縛,不再有讓我害怕的人了,我可以自由了。我篤定地認為我的痛苦來自於老公。

體驗了才知道:真的不是這樣。我的“怕”仍在,我的“恨”仍在。

幾年過去,很感恩老公一直對我和孩子不離不棄,從未真正離開,任我怎麼折騰,他都在等著我長大,就像父親一般,守護著我和我的孩子。

* * * * * * 004 * * * * * *

2020年7月我進入生命成長中心接受輔導。第一件事是鼓足了所有的勇氣把自己完全敞開。回到童年,我潛意識裡被忘記的東西開始慢慢地浮現了出來。

前半個月的時間,我疼到不想面對任何人,是芳芳老師一直陪著我,等著我,沒有催促,只有溫暖。現在想想:那時的我,要是感受到一丁點的不舒服,我就會永遠離開愛與幸福,永遠再也爬不起來。

中間,我因為和芳芳老師的一次碰撞中,老師幫我看到凡是我越在意的人,我就越怕被嫌棄。我和老公結婚這麼多年,我就是怕被他嫌棄,所以,一直在生活的蛛絲馬跡中找尋我被他嫌棄的證據,一有苗頭我就折騰。

我記得,第一次鼓足勇氣準備給老公表達,卻被他拒之門外(現在再回看,老公抗拒的哪是我,而是情感匱乏又極度渴望情感的自己),而我被拒絕後,當時的感覺就是心已碎了一地,我連再次堅定走到他面前的勇氣都沒有了。

是芳芳老師一直陪著我,她說:“你做不到沒有關係,我沒能夠推動你,我自罰100個蹲起。”當她把蹲起的影片發在群裡的時候,我心裡特別感動也特別愧疚。本來在外面哭泣的我跑回家,豁出去了,直接闖進書房給老公做了一次戰戰兢兢、結結巴巴的表達。說完該說的話,我等待著他發火,可是他沒有。

我最大一個不好的感受就是:面對別人的情緒很無力,就如從小到大面對父母吵架、打架時那樣,很無力很不舒服的感覺會立馬襲來,讓我特別想躲想逃。

老師說這種感受並不是不好的東西,它曾經保護著我,現在我可以正向地去面對它,接受它,才能改變。就因為有了這一次的突破,才有了後面的一次又一次的表達,也才有了現在的坦然面對,以及和老公關係的緩和。

輔導過程中,芳芳老師並沒有一開始就告訴我,夫妻關係的不和諧本質上是和父母關係的不和諧,而是帶著我一次次去感受。

在我恨時,憤怒時,有情緒時,她告訴我,換作一個沒有“怕”的人,會是什麼樣?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面對別人,我有情緒,根源在“我”。

老師這時才告訴我:“你和所有人的關係,都是和父母關係的投射,因為我們與父母關係是一個孩子與世界的第一份關係,是關係的基礎。那些我認為的“不好”的念頭並不是邪惡的,而是我內心渴望愛、渴望美好,只要跳出與他們的糾纏,就能理智地看待自己,看見自己是誰。”

在我曾經的認知裡,我的父母已經去世,我把他們封存了,封存了對他們的記憶,所以,我不想再提起他們,再打擾他們,過去的已經過去,我“覺得”再說他們對我的傷害,這是很不孝的。人不在了,你怎麼還能怨?我內心一邊怨著,一邊卻自責著,活得很糾結。

對老公也一樣,我內心怨著,外表卻是討好著、怕著。老公說我小心翼翼的狀態,每次聊天都覺得有根刺在扎他,讓他感覺自己很糟糕,所以他總想發火,發完火又自責,就只有逃離。而我卻認為他在嫌棄我,更不敢靠近,不敢放鬆。

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我才看到我對父親的怨恨,不是真的恨,是我不懂自己,一直不敢曝露自己的“恨”,不敢承認自己的“怨”,現在才明白:“恨、怨”的背後都是渴求。渴求父愛的人,很正常,我沒那麼不好,我很正常。

芳芳老師一次次地對我說:一切都是正常的,所有的事發生就該這樣的,我就該這樣。一遍遍地打破我認為“我不好”的執念。

第二個月輔導又因為我對老公的憤怒,再次談到原生家庭時,我還是抗拒,覺得很難堪。吳綺老師、芳芳老師一直陪著我,告訴我:只要你沒有真正化解,這根刺會時不時地刺激你。必須去尋找根源,從根本上接納允許自己,而不是跟自己鬥。

芳芳老師讓我在群裡問大家:“我怕父親,我不認可他,甚至恨他,你們會不會覺得我不好?”大家的迴應讓我很溫暖,並沒有嘲笑和看不起。

就如老師說:恨不是錯,也不代表你不好,恨讓過去的你奮起,努力擺脫困境,你還幫助了媽媽姐姐弟弟。這一次讓我感受到自己是美好的,明白我的恨是渴望父愛、渴望父親回家,能夠過上好日子,能撐起我們家,讓我們都不要那麼苦。

芳芳老師讓我去告訴天上的父親,我是愛他的,我的怨是對父愛的渴望。

那天很神奇,我在公園一遍一遍說給天上的父親時,突然下雨了,那肯定是父親對我的迴應,他一定是聽到了。回家的路上,我的腳步是那樣的輕盈。內心是那麼的充盈喜悅。我感覺爸爸和我仍然在一起,他在另一個地方遠遠地看著我。

結語

小玲一遍一遍地給天上的父親說:“爸爸,我是愛你的,我的怨是對父愛的渴望。”天空下起了小雨,這就是愛的神奇。

爸爸去世了,小玲依然勇敢地去化解了和爸爸的關係,也把自己從曾經的層層捆綁中解救了出來,天堂的爸爸也安心了。

父母把我們帶到了這個世界,我們與父母關係是一個孩子與世界的第一份關係,是所有關係的基礎。這個關係的修行是我們和世界關係的密碼。

小玲因認識到這一點,而讓自己的人生方向發生了轉折,這對她來說至關重要。解密後,小玲的人生會發生什麼變化呢?敬請關注明天的分享。(未完待續)

8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南山催乳師|哺乳期飲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