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崗位的人一直在默默付出我們由衷需要默默感激他們,他們就是:兒科醫生。
假期前後大人小孩作息不規律、飲食又可能不加控制,加上正值換季,生病的特別多,而許多兒科醫生一直加班加點地戰鬥在第一線,他們放棄假期在超負荷工作,但卻不一定能得到應有的體諒和理解。
最近,一位曾經工作在兒科一線的醫生吐露了他曾經遭遇的一件讓人寒心的事:
“有一次值夜班,半夜三點,一個父親抱著發燒的孩子來到醫院,拍著桌子吼我,‘限你在半個小時以內把燒退下去,退不下去,你就是個庸醫!’我給他解釋病情,家長完全聽不進去,‘我聽不懂,反正你得在半個小時內給我把燒退下去’
我真的很怕他一下打到我身上了。類似情況,我在臨床上遇到過不止一次。”
這就是曾在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兒科工作的範珍醫生的真實經歷。
被拍桌、被吼叫、半個小時內不能讓孩子退燒就直接被罵庸醫,但凡是一般的人,遭受這樣的待遇,心裡都不好受吧,而這卻是工作在一線的兒科醫生,真真實實曾經面臨的狀況。
收入低、壓力大,又是“醫患矛盾”的重災區,兒科醫生普遍承受著不該承受的壓力。
一組有關兒科醫生的調查報告,資料非常說明問題:
36%兒科醫生稅前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76%收入在5000以下,月收入在5000以上的比例僅為24%。
而這兩年的各種醫鬧事件,也是讓兒科醫生們都非常心寒,為了孩子的病情醫鬧,也是很多兒科醫生選擇放棄這個職業的重要原因。
34%兒科醫生在兩年內有辭職計劃,23%不確定。
基層醫院兒科醫生選擇兩年內辭職的比例更高,達到41%。
這樣的流失比例,實在讓人著實害怕,兒科醫生一旦消失,誰來給孩子們看病?
作為一名兒科醫生,究竟有多難?“兒科醫生難在什麼地方?第一是收入,第二是壓力。”
“那段時間我很迷茫,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感覺自己像個機器,在流水線作業。
發燒、拉肚子,兒科多發病的處理方法大同小異。
自己學習了這麼多年的專業知識,經歷本科、研究生、規培,拿了各種證,難道一輩子就只能做一臺機器嗎?”
而這樣的壓力,過了2年後,真正到了峰值,
因為,她成為了一名媽媽。
究竟是做一名好媽媽,還是堅守在醫院崗位上?這成了範醫生真正陷入兩難的問題。
是的,作為一名兒科醫生,查病房、坐門診看病是日常工作,經常還要值夜班,承擔的工作量更不是一般的大,要想兼顧家庭和工作,幾乎就是不可能。
比如範醫生自己,由於夜班臨床醫生緊缺,她之前每4天就要值一個大夜班,整晚都不能睡覺。
像這樣的工作強度,註定顧得了這頭就顧不了那頭,要想騰出時間照顧年幼的孩子,實在是有心無力。
而最終,問題是這樣解決的:
正巧有一傢俬立診所向範醫生丟擲了橄欖枝,崗位與所學專業契合,不需要上夜班,可以兼顧工作與家庭,雖有不捨,範醫生最終還是決定離開。
而範醫生的離開,只是近年來公立醫院兒科醫生流失現狀的一個縮影。
工作量大、待遇不高、壓力大、醫患關係緊張,已經成了兒科醫生的代名詞。
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跟死神搶孩子的命!
因為進入ICU的孩子,得的都是最急最危險的病:藥物中毒、爆發性心肌炎、腦腫瘤等急症、重症。
搶救不及時,失去的就是一條條脆弱的小生命!
《人間世》這一集共52分鐘,在這短短的52分鐘裡,劇中播放的內容中,就記錄了朱醫生 救23個孩子 的片段。
然而朱醫生身上最打動人的,不僅僅是因為她兒科醫生的身份,而是:
她還是一個10歲孩子的媽媽!
▲朱醫生牽著女兒從醫院裡走出來
因為兒科醫生的身份,朱醫生對女兒的陪伴,遠遠不及普通工作的媽媽。
一方面,女兒的學習成績在不斷下降。
另一方面,因為長期缺席女兒的教育,朱醫生被丈夫指責的場景,經常發生。
有一次朱醫生輔導女兒作業不順利,衝女兒發火,丈夫甚至罵過她:
“你又不負責教她,你憑什麼指責她。”
但這個指責她只能硬生生地接受,因為這是事實。
因為工作和家庭的不平衡,她而對女兒的愧疚,與日俱增。
讓人印象最深的,是她在搶救一個跟女兒一樣10歲的女孩時,她的情緒達到了最高潮!
這個也是10歲的女孩,得的是急性心肌炎,她要裝上一種幫助心臟跳動的機器,才能贏得搶救的時間。
女孩躺在醫院病床上,一直害怕地發抖:
裝上了機器後,不能說話,就這樣一個人掉眼淚:
因為裝了這個機器,女孩必須有人24小時守著,朱醫生只能接連幾天呆在醫院,不能回家。
而且因為這個女孩跟自己女兒一樣大,朱醫生非常急切地想救活她,讓她變回正常人!
守女孩的第1天,朱醫生一直一直處在緊繃的狀態。
只要一有機器在叫,她就慌張地去檢視:
她看著一直拜託自己的女孩爸媽,保證說:“我們都會非常非常努力地去做這件事情。”
說到最後完全就是以一個媽媽的口吻說:“希望你女兒也能很快回到學校去......”
正因為同樣有一個10歲的女兒,她更能夠體會,可憐天下父母心。。。
守女孩的第2天,女兒和老公來醫院看她,但只是匆匆呆了一會兒。
女兒走之前,她百般囉嗦、完全放不下心:“回去把一課一練做掉,功課做掉。”“每天要洗澡,自己洗。”
女兒看她的表情,也完全是捨不得。
但是,朱醫生只能留守在醫院,去扛別人家孩子的命,看著自己的女兒跑走。
她最後這個寂寥的笑,真的讓人心疼。
守女孩的第3天,朱醫生終於可以在中午的時候回家睡一下。但在這時候,她卻崩潰了。
她想起了之前交代保姆的話:因為這幾天可能都回不了家,所以讓保姆給女兒做點好吃的!
但她一想到自己能為女兒做的,就只是多囑咐保姆一句。這份無力感和愧疚感,讓她垮了。
她無奈地搖搖頭說:“我做得就這麼多,做不了什麼事情。”
病床上的姑娘,救活康復之後就可以回學校了,但自己的女兒呢?
對女兒的心疼、不捨,讓她在鏡頭前,崩潰大哭:
“我覺得我女兒很可憐,考試都沒有人關心她。”
“我女兒也10歲,也四年級,也只有一次人生。”
在人前硬氣、救死扶傷的她,一想起女兒,卻渾身都是軟肋,身為母親的脆弱,大概是能瞬間把她壓垮的。
很多兒科醫生是因為喜歡孩子,才選擇的兒科。但結果,陪的最少的卻是自己的孩子。
曾經親自帶孩子去過醫院看病的爸媽,應該對醫院人滿為患的情景並不會陌生,可能是這樣的:
也可能是這樣的:
而到了病毒爆發、流感高發季節,孩子們紛紛病倒,全國各大城市的兒科醫院竟然也紛紛癱瘓。。。
排隊普遍超過6小時!有些家長抱著高燒的孩子排隊24小時也未必能順利完成診治。
兒科夜門診掛號時間從17:00持續到24:00,但往往醫生要等到凌晨三四點才能看完所有病人。
由於排隊時間過長,有些爸媽甚至抱著孩子睡著了。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天氣變化引起病情集中爆發
另一方面:一些家長特別緊張,反覆就醫
此外,兒科醫生全面短缺,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是的,身為兒科醫生的難,比我們想象的更甚。
1)有些家長很難溝通。
兒科醫生要讓爸媽們理解孩子的病情,還要獲得他們的支援,很難。如果碰到心急的家長,甚至會被投訴。投訴之後,醫生就要不斷跟醫務處溝通,跟家長協調,甚至還要賠錢、要寫保證書,非常麻煩。
如果所有病人都這樣對待兒科醫生,那麼還有誰願意做兒科醫生?
之前一直都有兒科醫生被打的事件,之前就曾發生過一件惡性砍人事件,萊鋼醫院35歲的年輕醫生李寶華在值了一夜的班後被一名患兒父親砍死,身中15刀,頭部12刀。
而被殺的原因,是因為行兇者的孩子患有嚴重的先天性疾病,患兒去世後,患兒父親將兒子的死亡歸咎到了李寶華身上。。。
治病救人不僅不被感恩還要被打、連自身的人身安全都沒法保障,誰家兒子女兒還願意當兒科醫生?
2)兒科醫生太少
當前中國兒科醫生總數僅為10萬人左右,
平均一名醫生要服務2000名兒童;
兒科醫生8個小時要看60~80個病人,甚至更多;
因為待遇差,壓力大,
近3年我國兒科醫生流失人數為14310人,
佔兒科醫生總數的10.7%。
人手緊缺,可想而知在職的兒科醫生壓力有多大。
3)孩子不會表達
兒科一般也被稱為【啞科】,因為孩子幾乎都不會描述病情,而家長又極度關注和焦慮。
像公立醫院兒科診室常見的場景一般都是這樣的:
一張桌子,醫生在中間,旁邊都是患兒和家長,裡三層外三層,嚴嚴實實,家長和患兒所有人都在嘰裡呱啦地說話。因為患兒太多,醫生沒有時間過多解釋,因為後面還有好幾十個病號在排隊。。。
要在這種情況下診治,救命,壓力之巨,可想而知。
4)臨床救人和科學研究很難平衡
醫生要有足夠的論文研究才能去評職稱,但兒科醫生基本都忙在一線的臨床病人上,很少有空閒的時間再去做研究寫論文!
但拿不出論文,評不到職稱,那作為醫生的薪資待遇、職業成就感就大大降低了。。。
還有不少兒科醫生,因為這份工作,犧牲了和家人相處的時間。他們對家人,尤其是孩子,充滿了愧疚。
真心希望爸媽們能給醫生們更多的一些理解和支援吧,將心比心,做醫生真的很辛苦的!
也希望所有孩子能無病無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