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在家沒大沒小,想養出有教養的娃,家長要懂得“行為劃分”。大家對於孩子總是有很多期望,但基本所有家長朋友都會把“善良懂事”,“禮貌有教養”這的標準視為基本要求。可偏偏有的孩子言行不禮貌,沒大小的,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的引導作用很重要。

孩子沒大沒小氣壞寶媽,老人一番話火上澆油,怪不得孩子沒禮貌

前不久曉紅被老師喊去談話了,原因是孩子在學校給別的孩子取外號,捉弄人,在老師課堂上也沒紀律,表現比較沒禮貌。從學校回來以後,曉紅就想好好教育教育孩子,可沒說兩句,孩子就開始頂嘴了,並直接說:“哎呀,你別囉嗦了,煩死了。”

曉紅便兇了孩子兩句,結果孩子奶奶立刻出來維護孩子,還說曉紅當媽的不知道心疼兒子。有了老人的撐腰,孩子的表情更得意猖狂了。

怪不得孩子沒禮貌沒教養呢,家裡老人這麼寵著孩子,他當然認為自己了不得了。而且自己正在教育孩子,老人出來和自己唱反調,自己在孩子心裡沒了威嚴,更是說不動孩子了。看來想要教育好小的,還得先說服老的,曉紅深深地感受到了困難。

沒有教養的孩子確實比較容易招人煩,很多家長也知道自家孩子有這個毛病,可又不知道為啥好好地孩子,自己家的就這麼橫,也更不知道如何教育了。其實孩子沒禮貌,家長的影響佔了很大一部分。而要想改變孩子,家長也要多下功夫。

什麼原因讓孩子變得沒大沒小不懂禮貌?

1、孩子從小被溺愛

身邊的一位朋友是老師,他表示,大多數沒有教養的孩子多半都是被家裡溺愛的。比如他班裡的一個孩子說話總是比較不尊重人,後來接觸了他家長才知道,原來他對家裡人也是這麼說話的。

在家長的溺愛下,孩子自我感覺過於良好,性格自負,很容易就不把別人放在眼裡了。

2、不良行為未被及時糾正

即便是行為再惡劣的孩子也不是生下來就這樣的,他們也是在和父母的相處中摸索出了父母的底線。如果孩子第一次表現出了不尊重人不禮貌行為,家長沒有及時引導糾正,那麼孩子就會認為這是可行的,家長的教育也就越來越不好使了。

3、家長沒做好示範

在老師面前假意奉承,轉身就說老師壞話;遇到鄰居朋友時看似友好熱情,背後就說長道短;接領導電話時卑微拍馬,掛了電話就指桑罵槐……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有這些表現,孩子看在眼裡學在心裡,對人待事也不會有多真誠。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當他們出現了一些不太禮貌的行為時,只要家長及時引導,教育到位了,他們很快就能學好。面對孩子的種種表現,家長要學會給孩子的行為劃分區域,不同行為不同對待。

利用“行為劃分”,讓孩子變得有教養,家長省心不是一點點

1、 值得鼓勵的行為放進綠色區域

家長希望孩子可以做出的行為就屬於綠色區域範圍,比如主動和他人打招呼,能熟練使用禮貌用語,能得體地迴應別人等。家長平時就可以引導孩子做出綠色區域裡的行為,當孩子做到了以後,家長可以適當地表揚和鼓勵孩子,以表示對孩子的肯定。

2、明令禁止的行為歸屬紅色區域

紅色區域裡的行為基本都屬於涉及到了原則性問題,孩子一旦有了這些行為,不論是否產生了嚴重的後果,家長都要嚴肅地教育孩子。比如不能打別的孩子,不能亂拿別人東西,不能玩火,不能不尊重長輩等。

如果孩子有了這些行為,通常也就意味著孩子的表現比較惡劣了,不會自發的主動尊重別人。

3、值得商榷控制的行為屬於黃色區域

綠燈行,紅燈停,黃燈需要等一等,不像綠色和紅色區域那麼鮮明,黃色區域裡的行為一般不太好判定,需要家長根據實際情況把控。

比如孩子可玩手機看電視,但看多久,什麼時候看,看什麼內容,都需要家長把控。如果孩子的行為超過了黃色區域,那麼家長就要提醒和引導孩子了。

不管屬於那個行為區域,家長們都要注意的一點是要和孩子一起商議行為邊界和執行標準,而不是單純靠自己的意志行事,否則孩子也不會願意配合。

利用好行為劃分,孩子自己就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要注意著做,自然也就有了規則感,有教養了。

6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被張文宏批評,"糊弄式"早餐沒營養還傷身,別再給孩子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