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的一位姐妹跟我說了一件事,是關於她家孩子上幼兒園愛打人的事情,她是這樣說的:
“Fei,你知道嗎?我真是太幸運了,我兒子樂樂3歲上幼兒園,我給他選幼兒園的時候有兩家比較合適的,A幼兒園離我家近,B幼兒園遠一點,但是教學理念我很喜歡,於是我選擇了離家遠一點的B幼兒園。
樂樂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每天都打人、推人,每天都有家長跟我說你小孩今天又把我兒子打了,學校老師也跟我反映這樣的情況,當時我每天都很焦慮,每天都怕有家長找我說樂樂打人的事。
當時學校老師和園長就跟我說,讓我跟學校一起來慢慢處理樂樂的事情,小孩打人這樣的行為並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改變的,同時她們建議我找一些不要打人的繪本跟樂樂一起閱讀。
但是我當時太焦慮、太著急了,處理方法也非常有問題。樂樂回家我就跟他核對白天打人的事,問他為什麼打人,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
第二天我帶樂樂去學校之前,我跟園長髮了資訊,告訴她我昨晚批評了樂樂,樂樂今天不太願意去幼兒園。
到了幼兒園之後,園長特意在校門口等著我,跟我說,我不應該批評樂樂,我這樣做等於強化了孩子打人的行為,我應該讓他慢慢改變,我不應該只看到孩子的這個行為,要關注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是什麼,期待是什麼。
園長跟我說這些之後,我整個人就醒悟了。於是我慢慢地去尋找原因,也不再強調打人這件事了。我漸漸發現,樂樂打人的目的是為了跟小朋友玩,於是我告訴他,我們可以用不傷害小朋友的方式去交朋友,這樣小朋友會更喜歡你。同時我幫助他去發現小朋友的優點,我也讚揚樂樂的優點,讓他學會把關注點放在小朋友的優點和讓小朋友喜歡跟他做朋友這些事上,就這樣,從第二個星期開始就發生變化了,樂樂的狀態變得友好了很多。
”
以上就是我姐妹跟我講的她處理她家孩子上幼兒園打人的故事,她表示非常感謝幼兒園的園長和老師,讓她學會去看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需求,她也表示,是她自己改變了,所以她的孩子也改變了。
在崔璀《人人都需要的管理術》影片課中提到,心理學有個概念叫“關注即強化”,越是焦慮的人,越是容易讓注意力變狹窄。家長只看到孩子打人的行為,孩子只想著打人是不對的,這些都是讓注意力變狹窄,只關注在打人這件事上的表現,於是我們就會陷入越想做好越糟糕的怪圈。
走出這個怪圈的方法就是我姐妹採用的“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心理學也稱為重定向理論。我們透過關注更有意義的事情,從而從原來狹窄的注意力中釋放出來,比如我姐妹引導孩子從關注打人變成關注幼兒園小朋友的優點。
寫在最後:
作為家長的我們,總是難免會遇到要處理孩子行為不當的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是家長必須要學習的一項技能,簡單粗暴會壓抑孩子的情緒,會埋沒孩子的本意,讓孩子無法透過大人正確地接觸這個他認為善意的世界。願每位小朋友都能像樂樂一樣幸運,遇到包容他、理解他、同時正確引導他克服不當行為的媽媽,也願每個小朋友都能遇到這樣的幼兒園,在孩子有不當行為時願意跟家長站在一起,指導家長,給孩子成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