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為人中龍鳳,但孩子最終能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其實和父母小時候的教育有著直接的關係。
尤其是在孩子有了獨立的思想之後,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糾正孩子的一些不好的思想或者行為,那麼就會讓孩子的脾氣變得越來越大,甚至做出一些叛逆的事情。
5歲男寶大鬧家庭聚會,平時溺愛孩子的爺爺奶奶,也覺得難堪了子豪今年5歲是家中獨子,基本是爺爺奶奶在帶孩子,充分地把“隔輩兒親”體現得淋漓盡致,而爸爸媽媽工作十分忙,出於內心對孩子的虧欠,孩子提的要求基本都會滿足。
所以只要是子豪想做的,所有人都得支援他,如果不能夠按照他的心思去做,那麼“一哭二鬧三上吊”絕對會上演。有次家庭聚餐,大人小孩有很多,當然也有一桌子的美味。
大家開始就座的時候,子豪就開始用筷子敲擊著碗,爺爺奶奶覺得臉上掛不住,就輕聲地制止了侄子的舉動,本來是想提醒一下,沒想到侄子開始放聲大哭。
全家人就開始圍著他,但是他們這樣的舉動,反而讓子豪變本加厲,直接推散了自己周圍的飯菜,子豪的舉動驚呆了所有人,爺爺奶奶只能一直向別人道歉:“孩子還小,不懂事,你們不要介意”;“我先去哄一下孩子,你們先吃”。
其實子豪小時候,是一個特別可愛的孩子,可就是因為長輩平時對他的溺愛,後來變成了“人見人嫌”。
孩子的壞脾氣由你一手塑造:家長的“忍不住”,是他放肆的導火索其實每個孩子出生之後,都是一張白紙,他很多的優點和缺點,都是家人的教育造成的,要想讓孩子減少一些不好的習慣,那麼家長就要對孩子的一些行為及時地制止。
如果一直忽視,那麼等孩子習以為常之後,這些小的習慣就會變成他的慣性行為,如果這時候再想制止,那就難上加難了,所以孩子犯錯之後,父母的表現極為重要。
在孩子犯錯之後,如果父母不在乎,任由他犯錯,那麼孩子就會認為他這樣的行為是可行的,同時他也會變得不尊重父母。
當孩子嘗試去做一件事情,並且做不好的時候,父母可以叫教導,但不能夠幫他去做,長期幫他去做一些事情,就會讓孩子過分依賴父母,沒有自理能力。
孩子發脾氣時,也不都是在胡鬧,家長一定要仔細觀察、理性應對其實每一個孩子的脾氣和性格都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他們在某些特定的時候,也會透過發脾氣來抒發自己的情緒,當孩子發脾氣時,可以嘗試以下方法,既能緩解孩子的情緒,同時又能讓他明白一些道理。
1、讓孩子表達個人思想
沒有任何人的脾氣是無緣無故的,孩子更是如此,因為他們的表達能力有限,所以經常會用發脾氣來緩解自己的情緒。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首先要冷靜應對,要讓孩子先把情緒散發出來,然後和他及時溝通,要明白孩子發脾氣的原因,這樣才能夠從根本幫助孩子。
2、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的緣由,並且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同樣的問題。父母要讓孩子感覺到平等,而且要讓孩子覺得他是被認可、被理解的,這樣他才能學會自我調節。
論觀察能力,孩子絕對不輸於成年人,而且還具有很強的察言觀色能力,要想讓孩子養成一些好的習慣,父母就要以身作則。而且在面對孩子出現一些問題時,一定不要能忍則忍,要及時和孩子溝通,只有讓他真正地明白對錯,他才能夠有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