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中醫和西醫是兩套不同的理論體系,

中醫對發熱的認識是:

發熱是機體感受外邪之後,正邪對抗過程中的一種表現

人體的氣機是迴圈無息的,當外邪進入人體後,

阻滯了氣機的正常執行,鬱積而化熱,

化熱的同時,機體努力將外邪排出體外。

能發熱是好事,說明體內氣血充足,有抗病能力

如果感受邪氣之後,氣機執行受阻,鬱積而不發熱

說明正氣虧虛,無力抗邪

發熱不可怕,可怕的是發熱太過,

傷及人體陰液,最終導致津液虧虛,

筋失濡養,出現抽搐、驚厥。

中醫理論比較抽象

如果沒有中醫基礎理論知識,

一般很難被接受。

但這一經驗醫學已經在臨床上運用了幾千年

下面就將幾種已經沿用千年,

臨床效果顯著,安全可靠,方便操作的

退熱方法一一展示

一、穴位瀉熱

刮、刺大椎穴

大椎,諸陽之會

大椎穴,位於人體後背正中線,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又名百勞穴,上杼穴,為三陽、督脈之會。

在中醫理論中,大椎穴是人體陽氣最集中的地方,

它的主要作用是溫補、振奮陽氣,

又像是一個十字路口,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通俗點講,大椎穴就是人體的太陽能光板,

吸收熱量再轉化成能量輸送到全身。

在這個穴位進行補充處理,

就能增加熱量,提升陽氣;

同理,如果能排洩處理,

就能釋放熱量,起到退燒的作用。

抽象概念到此為止,對中醫有興趣的朋友請持續關注,

我將在之後的分享中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闡述一些中醫理論,

直接來乾貨,

取穴,後脖子最高處下面的窩(看圖取穴);

方法,抹點香油,用小瓷勺刮這個窩(學名刮痧)

適用於3歲以上患兒,刮紅,有疼痛感起效。

較大年齡患兒或成人,

可以用測血糖的針

點刺後出點血以退熱

做好消毒,無副作用。

刮、刺大椎穴的方法適用於各年齡人群

尤其是不明原因發熱,效果顯著。

二、穴位貼敷

1.背部取穴:風門、肺俞(看圖取穴)

風門為風邪出入之門戶,主治風疾,

故名風門,是驅風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肺俞是肺臟之氣出於背部之所,

還是主宰全身在表之衛氣,

固護人體之正氣不受邪氣侵犯。

這裡就有疑問了,明明是發熱,

和風有什麼關係?

這裡的風是個抽象的概念,不是具體的風,

可以理解為邪氣,

邪氣首先犯肺,

肺受到侵犯後調動衛氣,

衛氣就好理解了,

就是具有保衛功能的物質,

這種物質和邪氣戰鬥,

戰鬥一激烈,在人體就表現出各種形式;

發熱就是一種形式。

又扯遠了,趕緊拉回現實。

取穴後的操作方法,

在家中抽屜的最犄角格拉處找到,

最普通的傷溼止痛膏貼,裁成邊長為1cm

的小方塊,然後貼在這幾個穴位上就行,

不用放藥,止痛膏上的成分帶來的刺激就足夠了。

適用於2歲以上孩子。

2. 足底取穴: 湧泉(看圖)

這個穴好理解,排洩的通道,

所以在這個穴位就要選用一些藥物,

石膏(清熱)、大黃(瀉熱)、柴胡(疏熱),

研細粉,各取1克,

用膠布或者紗布或者保鮮膜,

放置於穴位上,

可用於體溫較高的,持續不退的情況。

三、推拿退熱

1.清肺經(看圖)

手法:直線推動。

操作:轉圈,稱“補肺經”;直退,稱“清肺經”。

推100~300次,手法不能錯,方向不能錯,不然不起作用

頻率大約為每分鐘200~300次。

推200次

2.清天河水(看圖)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稱“推天河水”,或稱“清天河水”。推100~200次。

功用:此穴性溫涼平和,能清熱解表、洩火除煩,用於治療低、中度發熱,清熱而不傷陰。

注意方向不能反了

3.退六腑(看圖)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稱“退六腑”。推100~200次。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

特點:作用較強,適用於實熱、中、重度發熱。

同樣注意方向不能反了。

這三種推拿方法,歷經千年,經久不衰,

尤其適用於小嬰兒,較大小孩配合穴位療法,常常效如桴鼓。

沒有嚴格的大資料統計,沒有病理生理學支援,

沒有循證醫學的論證,只是古人一點點透過嘗試總結的經驗,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就像張伯禮院士所說:我們享受兩套醫學診療體系,

比世界上任何國家的人都幸運,

這兩套體系哪個管用就用哪個,不必爭個你長我短。

總之:誰用誰知道,孩子少受罪,儘快恢復健康最重要。

如果我分享的內容對您有幫助,請三連+關注,您的支援是讓我持續輸出優質內容的動力,下期見!

7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爸爸,什麼是自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