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嬰兒與生俱來的神奇能力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李教授,是一名兒童學專家。
他從小一直在中國生活,20歲時有了出國的機會。剛到美國,看到那麼多金髮碧眼的外國人,他一下子就懵了。
李教授第一次發現,面對這些外國人,自己竟然臉盲了,分不清楚誰是誰。
這讓李教授產生了好奇:我們是如何分辨人臉的?新生的嬰兒到底有沒有分辨人臉的能力?
於是,他做了個實驗。
他們找了幾個不同年齡的寶寶,讓寶寶透過猴臉,去區分一群關在一起的猴子。
每隻猴子的臉是不一樣的,可我們成年人僅憑臉,根本分不清猴與猴之間有什麼區別……
但3個月大的寶寶,卻可以輕鬆地區分一隻猴子另一隻猴子的不同。
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寶寶一歲左右,這種能力就會慢慢消失。
這就是寶寶的神奇之處。
NETFLIX 拍攝的這部紀錄片《寶寶的第一年》,以1年為週期,跟拍了5對新生嬰兒家庭的日常,中間穿插36位科學家的採訪。
透過紀錄片,我們可以知道,即使是很小的嬰兒,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也遠超我們的認知。
2 養育方式對大腦的影響有的寶寶安靜內向,有的寶寶生性活潑,還有的寶寶謹慎敏感,外界一點變化都會影響TA的心情……
不同的寶寶有著不同的性格,但很少有人思考,寶寶的性格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在《寶寶的第一年》裡,華盛頓州立大學的教授,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
教授找了幾個6個月大的寶寶,在媽媽的陪伴下,分別給寶寶展示一張面目猙獰的面具。
4個寶寶都表現了不同程度的害怕,他們瞪大眼睛、挑起眉毛,不知所措地看向媽媽。
兩個月後,教授又對這些寶寶做了面具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每位寶寶害怕的程度都增加了。
也就是說,在這2個月裡,寶寶們對於恐懼的情緒反應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
實驗中教授發現,有一位寶寶面對恐怖的面具時,是最有勇氣的——這或許與他的媽媽,總能及時迴應寶寶的需求有關。
紀錄片中還提到了一種重要的組織——海馬體。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嬰兒很少獲得父母的及時反饋,他們大腦中的海馬體就比較大。
而海馬體,在學習及處理痛苦方面非常重要。
這說明如果嬰兒無法從父母那裡獲得足夠的支援,他們就需要花費額外的精力去尋找安全的空間。
當父母及時給予寶寶更多的關注和迴應,寶寶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發展自我上。
3 嬰兒成長的爆發期大多數人認為,寶寶的成長線是一條圓滑的曲線,但《寶寶的第一年》卻給出了不同的觀點。
40年前,米歇爾教授為鄰居家的寶寶測量身長時,觀察到一個驚人的現象:
第二天測量時,寶寶的身長比前一天增長了1.8cm,之後連續幾天都不再增長;過了幾天又再次增長。
難道,嬰兒的成長不是漸進式的,而會有激增的過程?帶著這樣的疑問,她開始對不同的嬰兒進行研究,結果發現:
那些每隔半周或一週測量一次的嬰兒,他們每一次的資料都有所增長,生長線呈曲線型。
而每天都進行測量的嬰兒,有時候連續幾天,測量數值都不會發生變化,然後在某一天,突然增長0.5~1.65cm,嬰兒的成長線呈現了階梯型。
也就是說,嬰兒是透過一個個“猛漲期(grow spurt)”慢慢成長的。
在米歇爾教授的紀錄裡,不僅有嬰兒的身高、頭圍,還有他們每天的行為、情緒波動。
透過觀察發現,成長爆發期和嬰兒行為的變化有明顯關聯,比如在“猛漲期”,寶寶會變得易餓、易怒、睡眠不好等。
4 蒙寶寄語在寶寶生命的第一年裡,他們的身體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表面看,他們只是長高了幾十釐米、聽得懂大人說話、對外界刺激會做出反應了。
但本質上,他們大腦內的神經元在快速連結、海馬體在不斷髮育、身體細胞也在不斷更新……
寶寶成長的關鍵期,爸爸媽媽需要密切關注並予以迴應,重視他們大運動、大小肌肉靈活性、手部精細動作、眼手協調能力和社會性發展。
世上沒有天生完美的父母,只要我們懷著滿滿的愛,運用科學的方法照顧、呵護寶寶,他們就能得到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