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講究孝道,常說的一句話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強調即便父母有時候不對,但出發點也是為孩子好;無論如何孩子都不應該頂撞或反對父母。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那些口口聲聲為孩子好的父母,真的是在為孩子考慮嗎?
我有一個朋友子喬,是個富二代,雖然已結婚成家,依然住在父親提供的豪宅裡。她開著昂貴的車子,有保姆照顧孩子。她還不用看人臉色出去工作,就可以擁有人人羨慕的生活。可誰又能想到,在孩子兩歲那年子喬離了婚。之後,她就變成了一個身材肥胖,每天依靠刷韓劇度日的女人。
她變得十分自閉,不再願意和同學和朋友聯絡;連孩子都是父母在照顧著;自己每天除了吃喝、睡覺就是看劇。直到後來,機緣巧合,子喬得到一位心理諮詢師的幫助,才慢慢重新振作起來,減了肥,找到一份工作。兩年後,她帶著孩子搬出父母家,開始一邊工作一邊獨自照顧孩子。雖然不再是錦衣玉食的大小姐,但她的臉上竟然漸漸有了健康的笑容。
原來,子喬的父親一直非常強勢,在家說一不二;他在子喬十多歲時,開始利用金錢來逼迫女兒就範;經常逼得女兒哭著哀求他要學費和生活費。後來,子喬戀愛,找了一個沒有穩定工作、自顧不暇的男人。父親為他們舉行了婚禮,提供了住房和車子,並在經濟上接濟他們;甚至為她的丈夫安排了工作。
看起來,子喬的父親對她是真的非常好;但實際上,父親一直在利用金錢控制著她。子喬結婚後,父親從選擇住房到怎樣教孩子拉屎撒尿都要求女兒按照他說的做;時不時威脅要停止經濟上的幫助。他總是在貶損女兒的丈夫,直到他們離婚。而在這樣的控制下,子喬內心充滿憤怒卻又無法發洩,因為所有人都知道父親在金錢上對她很大方,一直在照顧她。於是,子喬只好躲在虛幻的韓劇中麻痺自己。
實際上,很多被父母無形地傷害著的人,根本不敢面對自己內心對父母的憤怒,而是把這憤怒深深壓抑在潛意識深處。但這些憤怒不會消失,反而可能流向其他人;於是,這些被父母傷害的人,會無意識地把對父母的不滿遷怒到他人身上。
國內知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老師在文章中寫過自己經手的一個案例。來訪者總是覺得妻子背叛了自己,有想殺死妻子的衝動,精神因此瀕臨崩潰,找到武志紅老師尋求幫助。經過深度諮詢,武老師最終發現來訪者每次產生殺死妻子的衝動,都是在自己的媽媽來和他們一起居住約半年後。最後,來訪者承認自己真正想殺的人是媽媽。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孝道文化影響下,許多人不敢公開表達對父母的不滿;被“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樣的思想影響著,把內心的憤怒強行壓抑下去。最終,被壓抑的情緒可能會以不能控制的破壞性方式出現;導致情緒崩潰或者身心方面的問題。
而武志紅老師案例中的那位男士,經過和老師長時間的諮詢,逐漸接納了和母親關係的真相,正視和尊重了自己對母親的憤怒,反而可以放下這份憤怒了。然後,他就看見了自己對媽媽更充分的愛,並能夠和妻子真正地相愛了。
心理學有這樣一種說法:“看見即是療愈”,當我們能夠尊重真相,看見自己的憤怒時,覺知之光就能夠化解這份憤怒。
首先,我們要接受的真相是: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如何愛孩子,真正能做到為孩子好。很多時候,父母所謂的愛背後隱藏的可能是看不見的控制慾、父母自身未被滿足的期待,或者是他們的軟弱和無力。看清這個事實,我們才能夠接納自己內心對父母的不滿和憤怒,不會因此有負罪感。
其次,我們要保持覺察,學會關注自己的情緒。你要相信自己所有的感受都是真實的,那些灰暗的感受都是有道理的。看見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的感受,並且去覺知自己的感受因何而來。當你的憤怒、怨恨、悲傷都能夠被覺知之光照亮,能夠被自己所接納和認可時,這些情緒就可以慢慢被化解。
最後,當你勇敢地面對真相,不僅能夠療愈自我,更是阻止了傷害在家庭中的傳遞。大部分傷害孩子的父母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正在傷害孩子,反而認為自己是愛孩子的。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本身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從來沒有學會如何正確地愛;因此會在無意識中把這份傷害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誰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正是這份來自至親之人的傷害,更容易讓我們喪失對人性的希望。打破這種觀念,我們才能尊重真相,接納事實。心中有縫隙,才能讓覺知之光照射進來,重新點燃愛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