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會用孩子的健康“換取”孩子的成績嗎?
父母們正面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正常情況下,所有家長給出來的答案都會是:不會,做家長的,怎麼會用孩子的健康換成績呢?但很多時候,父母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不知不覺的,就用孩子的健康與成績交換。
1.缺失的睡眠
能想象,一個高中的孩子,在每天只有不足6小時的睡眠下苦讀嗎?現在,睡眠不足6小時,甚至在很多初中生的生活中,都成為稀鬆平常的事了。
要知道睡眠對人體健康有多麼的重要,只有在合理週期的睡眠之下,身體內部的各種系統才能發揮功能,幫助我們修復人體。大腦及神經系統功能,在擁有合理週期的充足睡眠後,才能發揮出較好的功能作用。高質量的睡眠,能解除人一天的疲勞,避免人生理機能“勞損”而出現病症。成年人的身體健康,都無法抵擋住缺少睡眠的“耗損”,致使健康出現問題,何況孩子?
當孩子長期缺少高質量的睡眠時,孩子往往會先呈現出,情緒上的變化,比如情緒波動大,情緒低落等,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因為學習而睡很晚,學習很努力的孩子,跟家長說不上幾句話,孩子就會發脾氣,家長看到孩子已經這麼辛苦的學習,會認為孩子太不容易,壓力大,發發脾氣是好事,可往往會忽略是孩子是因為缺少高質量的睡眠。
2.父母得言行,造成孩子的“內傷”,甚至會有“性命之憂”。
現在的父母們,對待大社會環境下風險意外對孩子健康的影響,很有意識,但往往忽略了,家庭內部環境中,造成孩子內心傷害的因素,比如,惡略的夫妻關係,父母與孩子溝通時的言行等。不是隻有打罵向孩子發火,才是對孩子實施家庭暴力,家長可能在無意間,在對話中諷刺、挖苦、嘲笑,甚至開不適當的玩笑,都是對孩子心理的傷感。
我看到過一個影片,影片中的成人拿孩子心愛的玩具熊,跟孩子開玩笑,逗孩子要把玩具熊扔下陽臺,孩子看到成人要扔玩具熊,被嚇的哇哇大哭,而成人呢,卻覺得好玩,樂的不行。成人的行為,可以說真的很愚蠢,低年齡的幼兒,會將玩具“泛生命化”,是人天生具有“社會性”的重要表現之一,所以,在低齡幼兒的眼中,他們心愛的玩具都是有生命的,但成年人不理解這一點,還拿這一點當成一件娛樂自己的事情,跟孩子開不恰當的玩笑,難道,父母們是想培養出“反社會人格”的孩子嗎?我相信,他們肯定不是。
我們回到和孩子學習有關的內容上,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或者在學校的生活存在問題時,一部分家長會暴怒式的指責孩子,還有一部分家長會用平和但含有挖苦、貶低、腳踏人格的言語對待孩子,其實,這樣的語言也會給孩子造成內心的傷害。當一個孩子,對自己價值感,存在感的評價降到最低處,也是他生命逝去之時,這可能是家長最不願看到,也是事後都無法理解孩子行為選擇的原因。
3.學習的事,都是大事?
現在孩子的生活中,對很多父母來說,孩子學習方面的事,是第一大事,其他的事看不到也顧不上。我曾經接待過一位孩子有抑鬱情緒問題的媽媽,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孩子這抑鬱情緒,要是耽誤高考,該怎麼辦呢?聽了讓人無語。
很多存在情緒抑鬱的孩子,存在情緒問題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這些孩子的生活中,學習是唯一的事情,沒有興趣愛好,沒有課外時間,沒有戶外活動,沒有體育鍛煉,沒有充足的睡眠,他們的父母,在和他們的日常交流中,談及最多的也是“你學習怎麼樣了?”,這個時候,學習就是他們的整個世界。當學習上遇到了挫折,或一時的障礙,他們自然會感到“生活的崩塌”。
以下是我在一則新聞評論的留言,我想把它作為文章的結尾,“目前,社會整體,對心理健康知識缺少最基本的瞭解,如果大多數人,像擔心自己患癌症、心腦血管疾病一樣,擔心自己患上心理疾病的時候,心理健康的問題就深入大眾了。孩子出現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確實也不能把所的責任,都推卸給家長,因為,絕大多數家長,對心理問題或者心理疾病,知之甚少。甚至有的家長,自己也身處心理問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