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在年幼的時候難免會做錯事,畢竟人非聖賢,有過錯也是情理之中,更何況是心智尚未發育成熟的孩子。雖然孩子犯錯可以理解,但是卻不能包容,如果父母的處理方法不正確,很有可能會害了孩子一生。

在超市的貨架上擺滿了食品,一個小男孩用新奇的目光貪婪著注視著這些好看好吃的零食。"我偷了一塊巧克力",在媽媽結賬之前,男孩悄悄地告訴媽媽。媽媽並沒有發火,反而又拿了幾個塞進孩子兜裡。

很顯然,超市報警門發出了報警,孩子嚇得趕緊拿出巧克力放到媽媽手裡:這些是你塞的,你趕緊還回去。

同樣是一個年幼的孩子,告訴媽媽自己偷了一塊巧克力,引來的是一頓劈頭蓋臉的怒罵。

超市裡有人勸她適可而止,畢竟這是公眾場合,孩子也有三四歲了,這麼做對孩子不好。但是這位媽媽卻表現的很激動:這麼小的孩子就學會偷東西,不給他吃點苦頭,怎麼能長記性?

最後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在小店裡買醬油,趁著媽媽不注意,孩子直接拿了一塊巧克力塞進兜裡。

結完賬走出店門後,孩子告訴媽媽:我偷了一塊巧克力。言語之間頗為得意,甚至準備把巧克力塞進嘴裡。

這位媽媽從孩子手上拿走了巧克力,告訴孩子這樣的做法是不對,帶著孩子一起把巧克力還給了小賣店店主,並讓孩子非常誠懇的向對方道了歉。

三個孩子十年後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具體表現在哪裡呢?

第一個孩子在媽媽的錯誤教育下,很有可能養成唯利是圖的習性,在生活中會很愛佔小便宜,任何事情都會從自己角度出發,從來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只要自己能夠從中獲利,哪怕會傷害到他人也會去做。

這樣的孩子自然很難在社會中立足,當他的價值觀發生扭曲時,也就意味著沒有前途可言。

第二個孩子雖然能夠知道偷東西是錯誤的行為,但是在媽媽的暴力懲罰下,壓抑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只是害怕受到父母的指責。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行為也許會中規中矩,他們習慣性的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會處處看他人臉色,形成討好型人格。

最後一個孩子得到了媽媽的正確教育,讓他感受到了來自媽媽對自己的尊重,自然也能體會到媽媽的良苦用心。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會對自己有著嚴格的要求,在自律的同時也會擁有自信。

自信的孩子成長後會以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哪怕遇到挫折也不會退縮逃避,而是會勇往直前。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孩子都不會後悔,因為他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所以會坦然的接受一切。

父母應該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

1、教會孩子懂得規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受到規矩的制約,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知道這一點。只有讓孩子懂得規矩,孩子才能在日常的言談舉止中做到自我約束,這不僅能夠減少孩子傷害他人的機率,同時對孩子的自身而言也是一種保護,否則孩子必然會因為他們的錯誤行為付出代價,承擔後果。

2、及時指出孩子的錯誤

孩子犯錯之後,父母應當第一時間指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必須選對方法,儘量避免對孩子大呼小叫,也不要對孩子不理不睬。

而是應該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不僅要讓孩子知道行為的錯誤,也要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如何改正,這樣才能幫助孩子變得更好。

6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二寶出生,媽媽還會一樣愛你”究竟有多少媽媽能做到?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