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過一個這樣的案例。
有個孩子聰明懂事,成績在班上優秀。可最近幾個月,突然不願意上學了。不是遲到逃課,就是乾脆不去學校。老師做他的思想工作,問他不想讀書的原因,可孩子答不出個所以然,就認死理:突然覺得學習沒意思,不想讀了!老師沒辦法,只好把孩子父母喊去學校溝通,家長在老師面前信誓旦旦保證,會配合老師教育孩子好好學習。可是狀況好不了幾天,孩子又逃學了。
夫妻倆沒辦法,只好去找心理師諮詢。心理師透過深入瞭解情況,發現了問題癥結所在。原來這對夫妻感情不好,經常在家裡吵架,甚至到了鬧離婚的地步。孩子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裡。不讀書有什麼好處?如果孩子不讀書,他父母就會停止離婚大戰,共同去學校找老師溝通。孩子剛上兩三天學,夫妻又開始鬧離婚。很多時候,孩子學習的問題實際上是關係的問題。
還有一個類似案例:
有對夫妻帶著8歲的孩子來看心理醫生。孩子寫字寫得很慢,被醫生診斷為書寫障礙。在諮詢過程中,爸爸講過一句話:有病治病,沒病就離婚。
原來這是個二婚家庭,孩子出生後,兩人過得不幸福,一直想離婚,這事被孩子知道了。孩子就出現了相應的症狀,後來慢慢發展為寫字寫得慢。
而要治好寫字慢,只有兩種辦法:要麼夫妻和好了,要麼離婚了。也就是說,孩子不需要用症狀來維持家庭的和睦,症狀就會自然消失。
還有很多案例,比如,爸爸和媽媽關係不好,媽媽經常罵爸爸,爸爸就成為了隱形人,不願意回家,找各種各樣的機會和理由不回家,比如出差、喝酒、打球或者瘋狂加班。媽媽更加難受,她只能把自己的情緒渲洩給孩子。
孩子聽了,也覺得爸爸不好,對爸爸每次回來,除了媽媽不友好外,孩子也會不時對爸爸表現出憤怒。這時候,爸爸就更加不想回家了,媽媽就會更加失落,抓住孩子來埋怨。
孩子被困在這樣糟糕的夫妻關係中不能動彈,而且為了表現自己的忠誠,跟媽媽結盟,共同對抗爸爸。其實他的內心是非常痛苦的。
有些時候,孩子成績不好,不是學習能力或學習態度有問題,而是背後的家庭系統對他產生了不好的影響。孩子不能夠脫離這種困境,因為他要替爸爸安慰媽媽,也要替媽媽表達對爸爸的憤怒。
夫妻吵架也好,離婚也好,必須明確一點,這是夫妻二人的事,不應該牽扯孩子。即使是離了婚的家庭,不見得每個孩子都有問題。離婚離得乾淨、漂亮的家庭的孩子,往往比在爭吵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過得更好。
當孩子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時,要從家庭系統內來審視,他到底在表達什麼。很多時候孩子用自己的症狀來維繫家裡的幸福,如果沒有症狀,爸爸媽媽早就吵翻天了。爸爸媽媽之所以現在還這麼平和,是他們兩個需要共同來對付孩子,在對付孩子過程中取得暫時的平和。
還有太多的家庭是透過孩子來維繫夫妻關係,當孩子長大離家後,兩個空巢老人要直面“慘淡的人生”,甚至“淋漓的鮮血”。他們還是希望把孩子抓過來,以照顧孩子為由,來逃避夫妻義務。
某大學新生報到那天,有個媽媽送孩子報到時,非得跟學校申請陪讀。其實宿舍條件很好,空調、熱水器一應俱全。媽媽卻還嫌條件太差。孩子無奈地說:你還要陪讀,你都陪了我六年。媽媽卻說:我就是放心不下你,怕你受苦。孩子說:好好,你陪我,我就不受苦。老師不失時機問了一句:家長,如果您執意要陪讀,那他爸爸怎麼辦呢?這位媽媽馬上就不作聲了。
家庭關係中,不能單純顧及親子關係,甚至母子結盟,排斥爸爸。
比較合適的關係是父母和孩子的距離是基本接近的。如果家庭太多由媽媽和孩子組成,爸爸逃離的話,他們會聯結,相愛相殺。在很多陪讀家庭中,都出現了這種問題。建議是爸爸要主動參與進來,如果生活由媽媽照顧,爸爸則要負責孩子的學習、品行,儘量三人的關係是等邊或等腰三角形,不能讓孩子與媽媽走得太近,否則會造成結盟,以及相愛相殺。
從家庭系統中,夫妻關係是核心關係。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家庭中,如果夫妻關係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那麼這個家庭就會穩如磐石。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要教育好孩子,首要的是處理好家庭關係。請記住:關係大於教育,關係先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