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的談女士和丈夫從工地幹完活,穿著髒衣服去學校接孩子,夫妻倆擔心給孩子“丟臉”,沒想到孩子一句話讓他們淚目了,“我爸爸媽媽又不偷不搶,有什麼好嫌棄的!”冬日裡,夫妻倆被兒子這句話暖哭了。父母的付出,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懂事的他們吐露心聲時,總能讓人倍感溫暖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如果第一粒釦子扣錯了,剩餘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幫助孩子扣好第一粒釦子非常重要。身教最重要。中國家長可以分為五層:捨得花錢,捨得花時間,思考教育目標,改變和提升自己,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想讓孩子熱愛勞動,家長應帶頭勞動。為了家庭幸福、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家長不辭辛苦勞動付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孩子的影響是深刻的。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不僅能認識到勞動能滿足生存發展需要,而且能體會到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體認勞動不分貴賤,從而尊重包括自己父母在內的普通勞動者,培養勤儉、奮鬥、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形成良好勞動習慣。勞動最光榮。沒錢不行,但比金錢更寶貴的,是自立自強、誠懇、善良、勇氣等品質。“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田間地頭,農民揮汗如雨辛勤耕種;工廠車間,工人擼起袖子埋頭苦幹;實驗室裡,科研人員潛心研究搞發明……勞動人民拼搏奮進的精神,被世世代代讚揚傳頌。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任何一份職業都很光榮。“光榮屬於勞動者,幸福屬於勞動者。”“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奮鬥最青春。《乞丐囝仔》曾讓無數人潸然淚下。故事主人公賴東進是臺灣十大傑出青年,也是臺灣一家防火器材公司廠長兼生產部經理。全家14口人靠乞討維生。他剛學會走路,就跟著姐姐開始乞討,十歲之前全家居無定所、四處流浪,每天過著風餐露宿的日子,經常以墳地、廟宇為家;十歲之後邊讀書邊乞討,總共做了長達17年的乞丐。身為長子的賴東進不但肩挑照顧全家的擔子,更努力求學、發奮工作,最終苦盡甘來,開花結果。正是這段刻骨銘心的貧窮經歷,磨練了他的意志,教會他寬容和忍耐,激勵他去奮鬥。每當人們問起他成功的經驗,他總是說兩個字:貧窮。正是貧窮使他走上了自強之路。為人父母者總想努力把自己的經驗和正確的道理全部教給孩子,希望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少栽跟頭。其實,父母幫助孩子掌握基本的做人道理,讓孩子實實在在做人、做實實在在人最重要。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