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離婚,現在很多人耳朵已經聽出繭子,早已對這個話題免疫了。但是,如果提起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大家卻都普遍很關心。畢竟,任何人都不想把自己婚姻的失敗波及到孩子。
朋友家孩子已經1歲了,她從產後出月子就有離婚的念頭,因為公婆嫌她生的是女兒,不僅不幫忙帶娃,還處處刁難。而老公,更是長不大的孩子,在帶娃上一點也指望不上。但是,女兒太小,她擔心離婚沒辦法好好照顧她。但最近,她發現自己有了抑鬱傾向,真的一分鐘也不想在那個讓人失望的家裡待了。
後來,她去看了心理醫生,醫生告訴她:“如果你在這段婚姻裡是痛苦的,並且還影響你對孩子的態度,那麼現在趁早離婚是對所有人負責。因為自己心理健康,孩子才能在你的陪伴下積極、健康、快樂的成長,否則帶給孩子的只有傷害。”
父母感情不合,對孩子會造成以下傷害:
其實,關於離婚,很多人早已不再抱著“勸和不勸分”的心理了。因為,生活本來就已經不容易了,讓一個不快樂的人永久困在令人窒息的婚姻裡太難受了。關鍵是,父母感情不和,傷害最大的是孩子。
①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果父母經常吵架,孩子生活在吵鬧、打罵的環境裡,會出現內心恐懼、缺愛、缺乏安全感等心理問題。所以,感情不合的夫妻勉強在一起,看似給了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其實是在一天天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②讓孩子形成消極性格
都說,父母相愛,是孩子成長最好的養料。如果父母不相愛,感情不合,就算偽裝得再好,孩子也能看得出來。在這樣壓抑、無愛的家庭氣氛中,孩子的性格會變得非常消極,比如自卑、膽小、容易自暴自棄。或者,經常目睹父母對罵和打架,自己的性格也變得暴戾。
父母的婚姻狀況,其實是孩子未來組建家庭的參照。如果父母感情不合,每天都是吵吵鬧鬧,甚至大打出手,孩子看在眼裡會對婚姻充滿厭煩、恐懼,長大會有不婚,或者婚後不在意家庭的表現。
孩子越小離婚越好,夫妻要分開,最好在孩子6歲前
既然父母感情不合,對孩子的傷害如此之大,那麼過不下去就要趁早離婚。因為,孩子越小離婚越好,這是從孩子成長髮育來說的。因為,從心理學上來講,孩子6歲前父母離婚對其傷害最小。
①孩子3歲前,自我意識薄弱,父母離婚對其傷害小
如果孩子還不到3歲,父母感情已經出現問題,並且是不可調和的,可以選擇離婚。因為,孩子3歲前,自我意識還比較薄弱,他對父母的需求主要是成長照料。如果父母吵架、打架,會讓孩子恐懼。但是,父母是一起照料他,還是隻有一人固定照料他,對孩子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
所以,此時父母離婚對孩子傷害小,但是離婚後最好讓孩子跟隨長期照料他的爸爸或媽媽,這樣孩子的主觀感受不會混亂,也不會猛地換照料人而出現不適、排斥,對心理健康不會造成大的傷害。
②3-6歲孩子對父母依賴性減弱,也容易適應跟隨父母一方的生活
孩子3-6歲之前,相比3歲時大了,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對父母在照料和陪伴上的依賴會減弱一點。但是,此時卻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父母離婚會讓孩子心生恐懼,所以平時經常陪伴孩子的一方要保證有足夠的時間陪孩子度過這段特殊時期。
也就是說,父母在此階段離婚,最好跟隨對自己陪伴最多的一方。如果不能,那爭到孩子撫養權的一方,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同時不要阻止孩子去見另一方。
夫妻離婚後,該如何給孩子健全的愛?
很多夫妻感情破裂後,擔心離婚會讓孩子失去完整的家庭,會繼續勉強維持失敗的婚姻。其實,這樣貌合神離、支離破碎的完整,並不是孩子希望看到的,對孩子的傷害也很大。所以,不如離婚後給孩子更健全的父愛和母愛。比如:
①彼此做不成夫妻,就做朋友
有很多夫妻,都是好人,但是在一起就容易火藥味十足。所以,做回朋友,反而可以心平氣和地交流。這樣的夫妻,就要在離婚後努力學做朋友,在養育孩子上彼此尊重和幫助,給孩子更好的愛。
②多陪伴孩子,不讓父母對孩子的愛變少
夫妻離婚之後,要記得永遠都有一個割捨不掉的紐帶——孩子。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要多陪伴他,給他跟之前一樣多的父愛和母愛,不讓孩子覺得圍繞在身邊父愛和母愛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