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經常能夠感覺到:時間就是一切。
比如,交流資訊時,如果我們當面談話或打電話,對方立即就瞭解到自己想表達的意思,這樣,資訊處理過程在時間上幾乎是同步的。
其實這對於孩子學習也是一樣,如果老師上課開始講知識點,孩子大腦神經資訊傳遞出現延遲,孩子知識點接收效果就會變差,反應變慢,學習效率變低。
如果老師讓孩子在10分鐘內完成幾道計算題,孩子立即去做和延遲5分鐘去做,出現拖拉磨蹭的現象,學習效果同樣不大相同。
作為“時間就是一切”,在大腦中,也同樣存在這種“Timing is everything”的現象。
我們知道,大腦中的神經細胞——神經元無時無刻不在相互交流,這種神經元之間的交流指導著我們的思維和行動。
因此,想要提升孩子學習效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提升神經元之間活動的時間精度就顯得格外重要。
透過之前的文章內容分享,我們瞭解到大腦神經元透過神經遞質釋放來傳遞資訊。
在複雜的大腦神經網路中,神經元之間透過突觸釋放神經遞質,來達到神經元之間資訊的準確傳遞。
而所謂的神經遞質釋放,是指神經元透過釋放囊泡中包裹的神經遞質,到達突觸間隙,作用到另一個神經元上,從而傳遞資訊。
在突觸傳遞過程中,資訊的交流主要依賴於傳送資訊的神經元,即突觸前排神經元。突觸前排神經元釋放的神經遞質的多少,直接決定大腦資訊的傳遞速度。
為此,我們根據突觸前神經元釋放神經遞質的速度,可將遞質釋放分為同步釋放、非同步釋放、自發釋放三種。
同步釋放即當大腦接受資訊,神經元刺激時,從突觸前膜釋放神經遞質,到神經遞質釋放結束,在時間上只有幾毫秒的延遲,二者幾乎是同步的。同步釋放時,神經元沒有表現出拖延症。非同步釋放 所謂“非同步釋放”,即當大腦接收外界資訊,神經元受到刺激時,囊泡內神經遞質的釋放有一個延遲,並且這個延遲時間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可變的。
自發釋放
無論是同步釋放還是非同步釋放,都是在接收外界資訊刺激下產生的神經遞質釋放方式。
除此之外,神經元也會自發釋放,即在沒有接收外界資訊刺激的的情況下,神經遞質自發地進行釋放。
突觸資訊傳遞由鈣離子觸發突觸囊泡與突觸前膜融合介導的神經遞質釋放而啟動。
突觸前膜的空間可劃分為兩類,一類是能夠和囊泡融合的活動區,另一類是圍繞在活動區周圍的活動旁區。
雖然有很多囊泡在突觸前膜積累,但是只有少數的囊泡能夠直接觸碰活動區,釋放遞質。
因此,想要突觸前神經元同步釋放神經遞質,就要保證在一定時間內,儘可能多的囊泡接觸活動,這就要求,囊泡與活動與接觸並釋放囊泡後,迅速讓位給後繼的囊泡。
否則,會導致遞質非同步釋放,影響大腦神經元資訊傳遞,導致孩子大腦資訊接收效果變差,反應變慢,學習效率難以提升。
透過上述內容的分享,我們可以瞭解到,孩子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大腦啟動慢、反應力弱、效率低等情況,主要由以下2個原因造成:
神經遞質分泌不足
神經元資訊傳遞快慢由突觸囊泡中神經遞質釋放的快慢決定,但是這個前提是要保證充足的神經遞質分泌,大腦神經遞質分泌不足或不平衡,就會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反應力慢的情況。
神經元接收到新的資訊後,無法快速與其他神經元進行及時的資訊傳遞,容易造成資訊的丟失和混亂,導致後續注意力無法集中在重要任務上,效率無法提升。
神經元網路不發達
神經遞質釋放後,會透過大腦複雜的神經元網路之間相互傳遞,然而孩子年齡尚淺,神經遞質還沒有受到足夠多的刺激來進行一定的“修剪”,孩子還沒有形成穩固簡潔高效的大腦神經學習主迴路。
這就導致大腦資訊在運輸過程中,出現不流暢、不熟練的情況,導致孩子反應遲緩,需要更多的時間思考,容易出現分心走神的原因。
為此,我們可以從大腦入手,透過專業系統的訓練,保持神經遞質同步釋放,加強大腦神經元連線,保證資訊傳遞,養成高效用腦習慣。
每個孩子的情況大不相同,需要鍛鍊的腦區也會有所不同,競思會根據專業專注力測評結果,深入瞭解孩子的具體情況和提升要求,量身制定個性化訓練提升方案。
競思透過進口的專業腦電儀器幫助孩子進行大腦多點位訓練,幫助孩子提升大腦不同區域的功能。
孩子透過參與腦電任務,得到有技巧的訓練和指導,促進神經遞質釋放,不斷活躍與注意力、記憶力、情緒管理等相關的神經網路,強化原有連線點並創造新的連線點。
這樣一來,孩子的神經元網路連線會越來越緊密,專注高效的用腦神經主迴路也會越來越強大,有利於孩子養成高效用腦習慣的養成,達到提升注意力和學習工作效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