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後,大部分家長會在孩子身上發現這樣一種“壞習慣”,那就是孩子們開始變得愛說謊,且常常不履行自己所許下的承諾。
例如,作業明明沒有做完卻告訴家長做完了、明明已經答應了家長看電視、玩遊戲的時長,到規定時間卻仍不肯將電視關掉、手機放下等。
之所以會出現種種類似的誠信問題,主要原因是在孩子們的認知中,不明白“誠信”二字的重要性。
大多數成年人,特別是做生意的家長們一定非常清楚,“誠信”二字在生活中、買賣中的分量,誠信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更直觀的體現便是如今即便是出行都要看一個人的信用值。
由此可見,誠信是全社會都看重的好品質,教育孩子誠實守信這件事刻不容緩。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誠信的行為?1、不誠信源自於思維模式的發展
3歲之前的孩子,他們的思維模式正處於在“動作思維”中,這時候的孩子只有在身體做出動作後,他們的大腦才會進行思考。
而動作一旦停止,大腦的思考也便會隨即停止。例如,家長們在教孩子們數數或做加減法時,往往都會伴隨手指計數等一些類似的行為進行,否則孩子很難會進入思考狀態之中。
而動作思維所體現出的不誠信則是在於,孩子在最開始的時候告訴家長自己要完成某件事並許下承諾,但過了一會後則會開始分心做另外的事情。
因為這個過程中行為的轉變,會讓孩子的思考方式發生變化,不屬於故意廢棄承諾。
2、為了討好父母而隨意許下承諾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總是會給孩子定下各種各樣的規定與目標,並要求孩子逐一完成。
然而有很多父母並不考慮孩子的能力如何,給孩子定下的目標經常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
一開始孩子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或者為了討好父母硬著頭皮答應,但最終的結果卻變成父母認定孩子不遵守承諾。
這樣的行為卻會對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孩子可能出現標籤效應、產生自我懷疑的心理等問題。
3、受父母所影響
身為成年人,我們在生活中也總是會有很多不守信或者不誠信的行為。
例如在被迫接受他人的各種請求,其中不乏一些我們不願接受卻又不能拒絕的要求時,我們便會想到以“扯謊”的方式來應付對方。
又或者是當孩子撒嬌不想上學時,父母會幫孩子找一些不存在的理由向老師請假;孩子沒完成作業怕被老師懲罰,家長幫助孩子用謊言向老師解釋,以希望老師能夠“放孩子一馬”。
無論出現以上哪種行為,都很可能會讓孩子受到父母行為的影響,從而導致孩子習得不誠信的行為。
培養誠信思維,可以參照以下幾點1、要讓孩子懂得做可完成範圍內的承諾
俗話說“答應了別人的事,就是欠下了對方的債”,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去完成對他人的承諾。
有很多孩子出於種種原因而做出承諾,但被承諾的事卻很有可能並不在自己能夠完成的範圍內,這才導致了孩子不守信的行為。
所以,家長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做出承諾一定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如若超出了這個範圍便不要隨意做出承諾。
2、幫助孩子建立“閉環思維”
所謂“閉環思維”簡單理解就是“有始有終”。其實有很多孩子出現不誠信行為,並不是他們沒有能夠去完成這件事,而是他們缺乏閉環思維、不懂得做事要有始有終所導致。
在閉環思維中,要求孩子在“接到任務”後,隨機進行“思考判斷”,然後對此任務“付諸行動”,最後還要進行反饋覆盤,檢驗所完成的任務是否有差錯或遺漏。
3、父母要能夠言傳身教
說一百遍不如做一遍,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更是如此,家長如果只是用語言去告誡孩子,他們很少會用心去記住。
如果孩子有出現不誠信的情況,家長不應該只是口頭批評孩子,更應該做的是催促並適當協助孩子完成對他人的承諾。
當孩子看到父母為了自己的承諾而付出時,他們就會開始思考信守承諾這件事的重要性,甚至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誠信其他所有的優秀品質一樣,都是需要後天的培養才得以形成的。
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不注重培養孩子的誠信思維,那麼孩子長大後則很可能因為不誠信而處處碰壁,所以孩子不守信這件事不容輕視,父母們要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