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無論時代如何更迭,也無論世界如何變化,陪伴,永遠是每個孩子成長中的必需品!

用心陪伴,用愛陪伴,不僅能擁有一個卓越的、走向未來的孩子,也能讓父母成為更好的自己。

陪伴不止是時間,而是全身心地放下和投入;陪伴不止是付出,而是一起自由地探索與成長;陪伴不止是在一起,更是一種美好而愉悅的家庭氛圍。

風靡世界的“十個最具影響力的畢業典禮演講”中,有一個演講的標題就是“生命中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這讓我經常想到,在育兒中,那件“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莫過於陪伴。

因為,陪在孩子身邊,這看起來似乎是件很簡單的事。但是,如何給孩子最好的陪伴,讓陪伴變成孩子探索世界的原動力,讓陪伴給孩子一雙飛往未來的有力翅膀,則需要父母更加懂得陪伴的意義,也需花費更多的心思。

01

陪伴,基於尊重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生命體,每個孩子也都在兒童身心發展的大規律之上,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因此,我一向認為: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合適的教育。

同樣,在陪伴上,也沒有統一的定律。尊重孩子,根據每個孩子的需要去陪伴,就是最好的陪伴。

有的孩子是高需求寶寶,也許就需要父母付出更多時間去陪伴;有的孩子獨立性很強,也許需要的是父母放手式的陪伴。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不同階段,也需要不同模式的陪伴:當孩子還是小嬰兒時,需要身邊24小時有人關注著他;但等到孩子3歲,自我意識不斷增強時,也許就需要你更多地在他身邊“守候”。

根據孩子的需求變化調整陪伴的方式,也是一種尊重。

尊重孩子,不僅是蹲下來的動作,更應該是父母認同孩子不是誰的附屬品,而是一顆顆“獨特的種子”,將成長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自己。我們的陪伴,正是去激發孩子內部的資源,幫助他成為他自己。

02

熱門景點推薦

陪伴,貴在專注

陪伴是需要時間基礎的。人與人之間的任何一種親密關係,都需要建立在足夠的相處時間之上。所以,不要指望從來不肯花時間去陪伴孩子,還能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很多父母說,我們整天披星戴月地忙碌,是為了給孩子一份更好的生活。但是,要知道,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生活,是父母能夠陪在他的身邊,給他足夠的愛和安全感。而不是最大的房子,最貴的玩具。

當然,職場父母不可能全天候地陪伴孩子,那麼每天固定一段時間與孩子相處,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這段時間應該是專注的陪伴時間,既不是一邊處理工作郵件一邊陪伴,也不是一邊看手機一邊陪伴,而是全情投入。

當父母能夠放下成人世界雜七雜八的那些事情,放下手機的干擾,就會發現自己能很快地進入到孩子的世界裡,和孩子有共同的語言,有共同的興趣。

而孩子也是完成能感受到的,再小的孩子,也能分得清父母的敷衍和全心陪伴的不同。

03

別說“我都是為你好”!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以大人的視角,以過來人的身份去教導、糾正、訓斥孩子。總是說著“我都是為你好”,總是帶著讓孩子少走彎路的心態去給孩子設定道路。

我們以為這才是最好的陪伴,是對孩子最有力的支援。但往往這樣的陪伴總是越來越糟,和孩子的關係也變得疏遠。

其實,這恰恰是用成年人的目光和思維的侷限性在控制孩子,並沒有真正耐心地去觀察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期待什麼。

我們需要耐心地觀察孩子的成長,觀察到他需要父母什麼樣的幫助,再過去幫他。

也許在他摔倒的時候,需要的是父母淡定地扶起他,而不是大呼小叫;在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時,是父母接納的懷抱,而不是嚴厲的批評;

在他受到挫折時,是父母對他努力的理解,而不是強迫他馬上再去嘗試;

在他不知所措時,是父母啟發他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直接告訴他怎麼辦……

在孩子需要的基礎上給予有效的支援,就是孩子成長中最有效的陪伴。

04

陪伴,是一種享受

陪伴孩子,不應該被父母當成是一種苦差,也不應該是一種負擔。其實,如果父母能夠享受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光,能夠不斷地“發現孩子”,就會發現在陪伴的過程中,自己也在不斷成長,不斷地成為更好的自己。

孩子是最純真的人,也是踐行“活在當下”最好的人,他們開心的時候歡聲笑語,玩耍的時候心無旁騖,他們總是真誠地和你分享當下最愛的事物,有的時候還會語出驚人地將你從複雜的情緒中拉出來,幫你找到一個最簡單的智慧答案。

我們可以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向孩子學習那些與生俱來卻又被我們逐漸遺忘的可貴品質,比如寬容、真誠、知足、執著……

享受陪伴,用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心態去陪伴,你就可以收穫更多,真正體驗到與孩子一起成長的幸福感。

一些具體的建議,可以幫助你提高陪伴的質量,讓你和孩子的關係更親密,更能幫你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05

7個建議,高效陪伴

1.每天擁抱

一些研究表明,人需要每天至少擁抱4次才能生存,孩子就需要更多的擁抱。在很多時候,擁抱比任何語言都更能安慰孩子,也是最好的陪伴形式。

講故事時把孩子抱在懷裡,每天下班後一進門先緊緊地擁抱一會兒孩子,都有利於增強親子關係。

2.放下手機

不僅是手機,需要放下一切工作上的事,營造一段沒有干擾的陪伴時光。

可以固定一個時間段,比如每晚8~9點,你們可以在房間裡玩捉迷藏,也可以手拉手去散步,但是不要帶手機,也不想別的事,全心投入和孩子在一起。

其實,你會發現之後你的工作效率更高,孩子也變得更加懂事。

3.尋找共同愛好

彆強迫孩子學畫畫兒或者學樂器,可以儘量先去發現孩子的愛好,貼近他的愛好陪伴他一起探索。

比如去看各種各樣的昆蟲,去撿小石頭,每一種愛好只要引導得當,都能成為孩子獨特性發展的契機,也會讓你們有說不完的共同語言。

4.專心傾聽

傾聽就是不忙著迴應,更不是為了聽了孩子說什麼之後去教育孩子。而是要像朋友一樣,耐心而專注地聽孩子講述,甚至是重複他的講述,確認他的感受,表明你聽到了他在說什麼,很重視他。在傾聽中,你會發現孩子的需要,就可以更有效地去支援他。

5.同理心

同理簡單地說就是感同身受。尤其是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父母帶有同理心的陪伴就顯得尤為重要。

因為只有當我們站在孩子的立場時,才會理解為什麼那麼一點小事就讓他發了脾氣或者哭鬧不止,也才能洞悉情緒背後真正的原因。

6.設定有效規矩

沒有被規矩約束的孩子,是體驗不到邊界的孩子,仍然會讓他沒有安全感。所以,我們需要在陪伴中,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給孩子立好規矩,告訴他小到家庭大到社會的一些基本規則、準則,陪伴他在規則範圍內盡情探索,在觸碰規則時及時修正。

7.調整好自己的情緒

有專家說,最好的親子陪伴狀態應該是像在跳雙人舞: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情緒飽滿,配合默契。所以在陪伴中,父母的狀態非常重要,會直接影響到陪伴的效果。

當父母狀態不佳時,可以暫時離開孩子,等調整好情緒,再和孩子一起投入快樂的相處時光。

11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家長對孩子“講道理”是下策,動怒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