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小學生留下的遺筆。
一個上小學的孩子,他到底要多麼無助才會寫出這樣的話語?才會選擇用跳樓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才會選擇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絕望?
真的是非常心疼這個孩子!同時,想到可能還有一些孩子們不得不在父母的“控制”之下、被迫按父母的意願活著,感到特別的心酸。
《自驅力成長》中有一句話:一個人過不上自己想過的生活,他就會以自己決定的形式,來毀掉自己的生活,因為這最起碼證明“我的生活還在我的掌控之中”。
是誰逼孩子用毀掉生命作為代價來搶奪自己的控制權?
孩子的一生走向如何,過得如何,父母是有絕對責任的。
我知道,肯定會有人說:為什麼孩子一出事就怨父母?我們為孩子竭盡全力,憑什麼說父母錯了?
是啊,作為一個媽媽,我應該站在家長這邊。但是,我做不到。因為,孩子就是弱者,因為成年人就是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控制孩子的那個人,因為父母就是應該對孩子負責的那個人。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身處現代社會當中,我真是太能體會到現在父母所處在大環境中是什麼感覺了,而可憐的孩子們,處在社會、學校和父母多重的壓力之下,更是艱難前行。
每個父母都期待養育成功的孩子父母生孩子、養育孩子,都希望孩子能夠成功,至少成為比自己強的人。
所以,我們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要開發智力,就要各種早期教育,就要搶跑,上學後就要學習成績優異,不能走彎路,不能失敗,他需要沿著一條一直正確的道路走下去,才能戰勝其他的孩子,成為佼佼者,在有限的社會資源中佔據優勢。
為此,父母傾盡全力、一廂情願地給孩子安排正確的、標準化的道路,在孩子身上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金錢,也讓孩子承載著家人們太多的希冀。
但是,孩子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標準化的養育方式並不適合所有的孩子,將獨特的孩子按在同一個模具裡是教育的悲哀。
豐子愷漫畫
孩子也不是縮小版的成人。兒童有其內在的精神胚胎,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成長密碼,他們有強大的精神源泉激勵著他們成長,而不是跟隨著大人的腳步踉踉蹌蹌地跟跑。
但是,很多成年人完全不會這樣想,他們認為孩子的行為和想法若是偏離了自己的要求便是錯誤,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實則是逼著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行事。
哪幾種父母最容易讓孩子走投無路?1、追求完美的父母。
有些父母有著完美主義情結,尤其是對自己的孩子:分數要高、情商要高、要聽話、只愛學習不愛玩、從不玩電子遊戲.....孩子事事不能比別人的孩子差,動不動拿孩子隨意跟其他孩子比較,當發現孩子的做法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就會表示不滿,甚至責備和懲罰。
PAPI醬有一期節目是《完美小孩》真是“完美”詮釋了很多父母的心理:孩子出門就是去圖書館,追星要追愛因斯坦,成績肯定第一從不玩,穿衣從不穿新款.....
這樣的完美孩子也許只有機器人才能勝任,我覺得真正有血有肉的孩子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
我們都知道“水至清則無魚”,我們是這樣,孩子也是這樣;我們不可能活得完全正確,孩子也不可能只做正確的事情,不做錯誤的事情。我們吃了食物尚且要有一個出口排洩不需要的廢物,這是正常生理的需要;而我們精神上的、心靈上的需求也是如此,允許孩子做錯事,允許孩子浪費時間,就是給他正常的成長一個排洩的出口。
2、控制慾太強的父母。
有一種教育方式叫“直升機育兒”:父母一直盤旋在孩子的上空,事無鉅細地管理孩子的生活、學習、工作、娛樂等,孩子完全在父母的掌控之中學習和生活。
這樣養育方式之下的孩子,孩子根本就沒有機會去發展自己的自我控制感,時常處於一種完全被動的狀態:在父母的安排下上各種輔導班、興趣班,在父母的許可下交朋友。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如果父母什麼都替孩子作主,那麼就是在殺死孩子的生命。
平時,很多父母會發愁自己家的孩子缺乏學習的動力,做事沒有熱情,其實,這就是孩子無法掌控自己的一種表現。當他在自己的生活中得不到掌控權時,他就會透過其他的途徑獲得掌控權,比如在遊戲中尋找,在壞朋友中尋找,叛逆等。科學研究證明,控制感偏低會導致非常大的壓力,只有良好的自我控制感才能讓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才會主動做事。
3、焦慮不堪的父母。
現在,整個社會的人都處於焦慮的狀態。有調查資料稱:現代人患焦慮症是以前的5-8倍。為什麼現代人活的如此焦慮?
前段時間,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喻在她的演講中說過:
因為我們的生活充滿太多的不確定性。
從西漢時期到1949年,人均GDP基本是平的,也就是說,前面幾千年,一代又一代的人生基本是複製過來的。從1949年開始,社會的飛速發展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選擇權和相對的自由,但副作用是風險的增多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的恐懼,給我們帶來的太多的焦慮感和無限的競爭。
而教育焦慮更是幾乎存在於每個家庭當中,家長的注意力很容易放在那些可以量化的知識上:識字量、計算能力、英語能力、各科的分數、特長考級,家長們在教育上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逼著孩子做更多的作業,報更多的輔導班,期待讓孩子在學習上擁有良好的表現,高考進入一流大學。
有的家長被孩子的教育問題折磨得焦慮不堪,看別人報輔導班自己也趕緊去報;看到別人的孩子考上了重點中學,也趕緊給孩子到處搜尋資源。而孩子在家長的盲目跟風中也是備受摧殘。
豐子愷漫畫
但是,不管你怎樣焦慮,你都不可能消除孩子生命成長中的不確定性。
事實上,能讓孩子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恰恰是那些無法量化出來的能力:比如專注力、記憶力、社交能力、自驅力、身體素質等。真正智慧的家長會注重打造孩子這些方面的能力,不會只盯著表面上的分數,所以也不會因為孩子的分數、一時的表現而焦慮。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趙昱鯤教授說:
父母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讓孩子取得成功,而是讓孩子努力活出自己的人生意願。為了孩子暫時的成績或表現而損害他們長期的驅動力,會得不償失甚至後患無窮。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請讓他成長為他自己應該成為的樣子。
讓他們走到臺前,我們隱在幕後,做那個協助他、支援他的人。
讓孩子發展出自己的控制感,讓他們去判斷、去分析、去實踐、去犯錯、去反思、去總結,然後將所有的知識和體驗整合成自身的一部分,成為一個有求知慾的孩子,一個熱愛生活的孩子,只有這樣的孩子,才會在將來不確定的社會中隨機應變,適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