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當人們還是個孩子時,喜歡玩耍、喜歡自由,可當那些孩子長大了成為父母,卻忘了小孩的感受。

在各類家庭中,存在最多的教育方式就是“控制”,但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妥,傷害了孩子也傷害了自己。

“失敗”的媽媽,不知該怎樣管孩子

文文生完寶寶後選擇做全職寶媽,她想用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好好教育和培養兒子。

這個想法並沒有任何錯誤,能夠犧牲自己的自由和時間,是大部分媽媽會做到的,確實是出於對孩子的愛。

可伴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文文卻覺得是一個特別失敗的媽媽。她經常忍不住批評孩子、大聲吼女兒有時還會動手推搡

可是晚上女兒睡著後,看著女兒她又為白天的舉動自責,摸摸女兒的小手,忍不住哭了出來。

而這種自責和後悔,還有對孩子的溫柔並不長久,第二天孩子醒來,文文依舊是那個暴躁的媽媽。

這是不是你帶娃時的狀態呢?只要孩子不聽話就生氣,過後想想其實沒必要,但這種情緒一直在反覆。

發火不是唯一的“控制方式”,第4種是重擊

上面提到一類略顯焦慮和脾氣暴躁的家長,屬於“控制型人格”,因此他帶給孩子的也是控制型教育。

但相比發脾氣而言,家長還有其他方式的“控制”讓孩子難受,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否在“控制”孩子,就看看以下幾個型別。

1)看孩子“不順眼”

孩子在家長眼中應該是最可愛的、最漂亮的,恨不得用所有美好的詞形容,但控制型家長經常看孩子“不順眼”。

孩子在認真玩玩具,卻覺得他把房間弄亂了,孩子在開心地說話,反而覺他嘰嘰喳喳太吵了,可孩子並沒做錯什麼。

2)“地位壓制”型控制

家長想讓孩子乖乖聽話,卻講不出什麼實質性的道理,當孩子反駁或頂嘴時,便用“我是你爸”的身份壓制他。

不聽話就打你、不聽話就不要你了、不聽話別管我叫爸(媽),小孩就要聽大人的話。

3)“道德綁架”型控制

爸爸媽媽這樣做才是為你好,你不聽話對不起我辛辛苦苦把你生出來,花了這麼多錢你學不好對得起我們嗎?

4)情感勒索型

如果你覺得前面三種已經很過分了,最後一種控制才是給孩子的“重擊”。

這一類家長在孩子面前並不是“強者”的形象,也不會要求孩子一定要怎樣做,但說的話會讓孩子很崩潰。

情感勒索型的家長,利用孩子愧疚感、恐懼感、罪惡感、責任感,等控制了孩子的行為,他扮演的是“弱者”。

以弱者的身份對孩子說:爸爸媽媽很傷心、身體不好,不聽父母話會帶來怎樣不好的影響,結尾告訴孩子:沒關係我們可以承受。

表面上看起來是偉大無私的愛,也沒有要求孩子什麼,結果孩子依舊被他們控制了,因為前面鋪墊的話讓孩子產生了愧疚感。

扭曲的親子關係中,沒有人是贏家

在一個充滿“控制”的家庭中,問題顯而易見,孩子和父母都會受到影響。

各種控制方式會讓親子關係變得扭曲,看上去孩子聽話了卻隱藏著弊端,家長想要控制的事情更多,變得焦慮暴躁,大家其實都輸了。

擺脫焦慮和控制也能培養孩子

家長之所以對孩子發脾氣,未必是孩子做了什麼天大的錯事,而是他們“想太多”,害怕無法“控制”未來

擺脫掉焦慮和控制的性格,不僅對孩子好,也能讓自己放鬆下來。

1、先改變自己

家長首先要成為一個不會被別人“控制”的人,“抗控”制能力變強,也會減少自己控制別人的想法。

2、考慮自己也考慮孩子

發脾氣之前考慮:這件事是“我認為”孩子做錯了,還是孩子真的有錯誤。控制孩子只是讓自己感到舒心、快樂,是否能為孩子帶來真的進步?

控制別人的同時,也是在控制自己,情緒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受到外界影響。

【今日話題】你有過以上這些“控制”的行為嗎?

5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兒女雙全out了,如今倆小子是王道”寶媽說出原因,讓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