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前幾天,聽到這句話很有育兒感觸:“都是自己人、哪有那麼多事”,這句話是我家先生說的,但我個人是並不認可這句話。

我家先生是屬於顧外不顧內的“缺心眼”性格,而這種性格的養成完全是受其父母的教育影響,因為從小的生活環境就是“應該的”,兒時父母的付出是應該的、年老後兒子的養老更是理所當然,但這個時間哪有那麼多應該的?更多的是相互尊重、關愛和肩膀上的責任而已,而越是責任這等枯燥乏味的東西,更需要互相性的溫情迴圈去溫衡。

“都是自己人、哪有那麼多事”,這件事還需要從先生給公公轉錢說起

有一天,婆婆突然批評公公說“兒子的教育都是受父親的影響,你兒子給你轉錢你收了連個p都不放,所以平時你的兒子也不回我們資訊”,這句話聽得我是舉雙手贊成,記得今年暑假的時候婆婆經常發信息關心先生,而他從未有隻字半語的回覆,後來婆婆惱怒後直接打電話說“你有哪裡不如意給你發信息都不知道回”。

實際上,我家先生就是這樣顧外不顧內的“缺心眼”性格,外界朋友的資訊及時回覆、一回復都是長篇大論,如果說“一個大男人不喜歡打字回覆”、那麼我只能呵呵一笑了,一個人的性格是從小養成的、並非一朝一夕之間養成,而這個習慣往往受影響最重的就是父母這個引路者。

教育孩子真的是“自己人、哪來那麼多事嗎”?

非也,有的時候越是自己人越需要彼此理解、尊重,不管是啃老、還是啃小都是屬於索取型的自私性格,這種性格可能在外界有模有樣、但是到了家庭承擔方面就是有山靠山,一位父母的責任感不在於“應該的”的付出,一位子女的責任感也不在於養不養老的孝心與否。

有很多愛是讓人壓抑而這份壓抑會磨損感情和親近的慾望,我的父親是出了名的刀子嘴豆腐心,兒時記憶最深的就是嘮叨和批評,以至於現在該子女盡孝、常回家看看的時候,我最怕和父親通話也最怕回家去看看,因為這種怕是和生活的艱辛融合在一起,本來還可以堅強的心如果再和父親的批評融合在一起,那一刻很容易崩潰……

從生活角度來看,人越成年越需要被尊重、被關心,如果父母對子女愛搭不理、孩子也會在缺愛的心理陰影下變得冷漠,甚至連常回家看看都從心理拒絕排斥,也就是說不管什麼樣的關係都不是“自己人,哪有那麼多事”,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在孩子的教育裡除了要拋棄“自己人、哪來那麼多事”的觀念之外,不想養出“缺心眼”孩子還需要做好以下幾件事情:

1、家庭禮貌用語要用上

一個人的修養主要體現在談吐舉止方面,而一個人的談吐舉止又受家庭影響,尤其是兒時的家庭教育影響至關重要,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喜歡抱著“自己人、哪來那麼多事”的大大咧咧性格去和孩子拉進關係,實際上這不是拉進關係、而是在幫助孩子養成“壞習慣”,很多家長抱怨自家孩子不懂得禮貌、也不懂得尊重他人,這些也都是受“自己人、哪來那麼多事”的影響。

2、孩子的空間要騰出

孩子的成長需要被家長尊重、同時也需要給他們騰出足夠的空間,如果父母給孩子的成長環境是包辦式命令,那麼孩子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會缺乏自我、缺乏實踐更缺乏能力提升,在長時間的自我平淡否決下,他們會封鎖自己的內心、也掐斷與外界的聯絡。

想要一個孩子優秀、內心健康成長,那麼家長在尊重孩子的時候也一定要給孩子們騰出足夠的成長空間,讓他們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發表自己的想法,包括想念父母的時候衝上去抱抱,而不是像小貓小狗等著父母招手時才敢靠近。

3、孩子的決定要尊重

最後一點,關於孩子成長的尊重除了在情感上尊重之外還要從實事上尊重,比如孩子在做某件決定的時候,家長第一反應是去思考孩子這種決定而不是拒絕,我們要知道孩子在做每一個決定的時候都是懷著期盼和激動之心,如果父母當頭一棒地對孩子的決定左批評又批評,那麼對於孩子來說一件事情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而這樣的成長同樣也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強的心理陰影。

所以說,當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決定時一定要充分的尊重孩子,我們可以幫孩子減少走岔路的機率,但不要去直接性否決,比如“你為什麼不試試這種或那種方法呢”,又或者“你認為這種決定和你的那種決定有什麼優劣”,在提建議但不參與的態度下,讓孩子參與思考最終做自己的決定,這是尊重孩子也是從實踐裡幫助孩子提升思考、和反應能力。

---------------------

5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患“白血病”?醫生:這3樣水果,趁早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