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我家孫子現在三歲。孩子從小到大,我是比較用心觀察孩子的變化,比當年我自己養孩子還要仔細。我發現,自從孩子學會爬行,他的人生就主要做三件事情:睡覺、吃東西、玩樂。當然,我們看到孩子無論睡覺、吃飯、玩樂都是全神貫注,似乎感覺不到他的三心二意,於是我也說孩子是愛睡、愛吃、愛玩,這應該是所有孩子共有的天性。

一位朋友的兒子在大學裡讀書,上課總坐最後排,偷偷低頭玩手機,聊天、刷影片、追劇、遊戲都很在行,唯有功課總是掛科。他的人生也主要是愛睡、愛吃、愛玩是三件事。

兩三歲孩子的愛玩和大學生的愛玩是一樣的嗎?一樣之處:都是耗費大量的時候和精力。

不一樣之處:玩的內容不同。小朋友就需要在無憂無慮的玩樂中成長,這種成長對孩子長遠的發展至關重要。大學生就只能是在有憂有慮中玩樂退步了(退步是指別的同學都在透過學習進步),這種退步對他未來的長遠發展損害極大。

德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國家,這與他們的教育有直接的關係。其中,幼兒教育不進行讀、寫、算等基礎知識的教學,而是聽故事、唱歌、做手工、學會話和讓小朋友在戶外自由玩樂等。他們這樣的教育理念是否更符合孩子的天性呢?我的答案當然是。

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厲害之處也是眾所周知。他們的大學生多是服兵役後,國家給錢讓他們去旅遊考察自己,尋找自己未來的方向與目標,自己究竟想上怎樣的大學和學什麼專業,一旦選定後,他們會主動拼命努力學習。

對比下來,我把這個大學生的這種生活狀態稱為愛的迷失。理由是:人生每個階段就是有每個階段的主要任務,都應該帶著愛去認真做好。大學生的主要任務就認真學習,天經地義。大學生就是應該愛上自己的學習,而且是為學習肯吃些苦頭,包括鍛鍊自己的身體。

大學是什麼?是學好一個專業,讓所學專業成為自己未來用於養家餬口、安身立命、成就自我的核心競爭力的理論基礎。如果一個大學生,把學業之外的東西作為主要任務,甚至是愛上了遊戲,讓成績掛科,這就是愛的迷失。

好好去看看我們的大學生,他們對學業的愛有多少?好好看看我們一些打工中的年輕人,他們對職業的愛有多少?您的結論可能會是很多。當學生的厭學,當員工的厭做,他們怎麼啦?人生目標的迷失,當然也是愛的迷失。

為什麼會出現大面積的愛迷失呢?

1、 愛本身是無界限,可物質可精神,無具體形態東西。即大愛無疆,大愛無垠,大愛無相。具體說:沒有固定具體的某個人要去喜歡什麼,愛什麼,則容易讓人迷失了愛。

2、 一個人的人生,不同的年齡、處境、背景、時代、環境、文化、物質基礎條件等不同,人生的主要任務不同,需要面對的主要任務不同。於是,人的角色變化,處境變化,體內荷爾蒙激素的變化等,很容易讓人找不到自己的主要需求。比如,一個成年人上班的時候就應該愛工作、做好工作,回家後就應該愛老婆、孩子,愛到自己在家庭中應該承擔的責任。

3、 一個人本能的一些屬性,如睡覺、吃喝、自私、怕苦怕累、性等,很容易被自己的愛所助力。相反,對這些本能需求的剋制的自律精神則很容易繳械投降敗下陣來。

愛的迷失,會帶來怎樣的問題呢?

就這個大學生來說,如果你是老闆,你會招聘他嗎?如果成天打發工作的員工,你有條件的情況下第一個想解聘的是誰?

大自然讓植物該長葉的時候長葉,該開花的時候開花,該結果的時候結果。如果該果樹不開花結果,可能就是被砍伐掉。人是否被大自然安排有相應的階段性任務?如果有是什麼?如果有而不被執行會如何?是否也如同果園裡的果樹會被“砍伐”掉呢?

古人說的玩物喪志不會錯。而一個人沒有了志向,即沒有了目標,當然不可能有什麼成就,甚至是基本生活都困難。

一個人如果為社會做出貢獻,得到社會的認可,心理當然是自信的、踏實的、有自我實現感、幸福感,人生不就是追求這樣的最終感覺嗎。相反,得不到這些,人的內心感覺一定很糟糕,人生活著有多少意思,跟一個行屍走肉有多少區別?

一個人,好不容易來人世間一趟,搞半天,把自己的心理搞糟糕,甚至也把自己的身體搞糟糕,這是迷失了人本應該有的正常狀態,這也算是違背天理了。這樣的人不病、不窮困潦倒、不難受,天理不容。為什麼?大自然說:好不容易進化給了你愛這個人性要素,不好好運用,讓你給迷失了,收回。也許一個人內心變壞,就從愛的缺失開始。

10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不管嘮叨多少遍,孩子都裝“沒聽見”,其實是你用錯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