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病是一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是我國兒童第二位常見多發病(僅次於呼吸道感染)。其中,輪狀病毒腸炎是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型別。
今天,簡單將輪狀病毒腸炎作以介紹。
1、什麼是輪狀病毒?輪狀病毒是一種雙鏈RNA病毒。人群感染率很高,幾乎世界上每個五歲以內的小兒都曾感染過輪狀病毒。不過,每一次感染輪狀病毒後人們對它的獲得性免疫就會增強,因此隨著年齡逐漸長大,感染率逐漸降低,成人就很少受到其影響。輪狀病毒總共有七種亞型,其中,A種是最為常見的一種,且人類輪狀病毒感染超過90%的案例也都是該種造成的。
2、輪狀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學特點。輪狀病毒感染所致的輪狀病毒腸炎多發生在5歲以下兒童,尤其是6個月~3歲的嬰幼兒,其中6個月~2歲發病率最高也最嚴重。
6個月以下母乳餵養的孩子,透過乳汁從母體獲取大量的免疫球蛋白,發病率較低且疾病較輕。
3、輪狀病毒的傳播方式。輪狀病毒是一種常見的腸道病毒,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也可以透過氣溶膠經呼吸道感染而致病。
多因寶寶無意中接觸到被輪狀病毒汙染的玩具、器具等後感染。
4、輪狀病毒感染的臨床特點。輪狀病毒感染後一般潛伏期為1~3天(24~72小時),後逐漸出現胃腸道症狀,同時伴有發熱。
病初患兒一般先出現嘔吐,嘔出物主要為胃內容物或清水,此時常常伴有發熱,一般呈中低熱(即體溫不超過39℃),重型輪狀病毒腸炎也呈高熱39~40℃。隨著病程的進展,嘔吐、發熱逐漸消失,以大量腹瀉為主。
腹瀉每日呈10餘次或數十次,伴有腹脹和腸鳴,排便急且量較多,糞便稀薄呈黃色水樣或蛋花湯樣,可伴有黏液,無膿血,無腥臭味。
開啟UC瀏覽器 檢視更多精彩圖片患兒持續嘔吐和水樣腹瀉易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以及酸鹼平衡失調,出現精神狀態差,萎靡、淡漠、嗜睡等,嚴重電解質紊亂可能發生抽搐,嚴重脫水導致迴圈功能障礙,休克等。
輪狀病毒可侵犯身體多個臟器,如呼吸道、中樞神經系統、肝腎及心臟等。在輪狀病毒腸炎患兒中,約40%伴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狀;50%~60%伴有心肌酶升高。
5、輪狀病毒腸炎怎麼確診?輪狀病毒感染後1~3天,即有大量病毒從大便中排出,因此,臨床上確診是否存在輪狀病毒感染一般檢測大便中輪狀病毒抗原。
6、輪狀病毒腸炎的治療。輪狀病毒是自限性疾病,持續數日之後發熱、嘔吐、腹瀉均會逐漸好轉,一般為3~8天,個別患者時間稍久,可能延長至2周以上。
治療上主要應用對症、支援治療。
(1)足夠的液體預防或糾正脫水(口服補液鹽或靜脈補液);
(2)足夠的飲食預防營養不良,腹瀉病患兒不需禁食;
(3)補鋅,不管是急性還是慢性腹瀉,補鋅均有助於縮短病程,減輕疾病嚴重程度,改善食慾等;
(4)抗感染藥物治療,一般腹瀉患兒不用抗感染藥物,對重症感染或中毒症狀較重患兒選用抗菌藥物治療;
(5)需要注意的是,腹瀉病的治療一般不用止瀉藥物。
7、輪狀病毒的預防。
注意衛生,勤洗手,室內注意通風;對於寶寶可以接觸到的物體進行消毒,如玩具、奶瓶等;注射輪狀病毒疫苗(注射疫苗並不能完全避免感染,但可以降低發展成重症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