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我雖然是搞教育的,但面對外孫的成長,好像一切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原理都失靈了。我的本能告訴我,讓外孫在獲得安全感的同時感受快樂、體驗成功,是我唯一的選擇。

每當外孫和我在一起的時候,我都儘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外孫體驗成功。看到他那種發自內心的安詳、自信、快樂,我感到莫名的欣慰。

舉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外孫喜歡和我玩捉迷藏的遊戲。每次玩這個遊戲的時候,我們爺孫倆都要出剪刀石頭布,決定誰先藏。如果是我先藏起來,我會藏到一個既不是故意暴露,又讓他能夠找到的地方。當他發現我的時候,就會發出得意的笑聲。如果是外孫先藏起來,我會故意裝作找不到的樣子,然後問家人:重威藏到哪裡去了,我怎麼找不到呢?家人也會配合我說:我們也不知道他藏到哪裡了!就在我故意圍著家裡繞圈子的時候,外孫也許是心疼我,往往會沉不住氣地唱起汪峰的歌:“一起搖擺!”我尋著歌聲找到他的時候,他會得意地問我:“爺爺,我藏的地方好不好?”

外孫在體育方面似乎有些特長,喜歡玩各種球類的遊戲。氣球、橡皮球、真的籃球足球,都可以愉快地玩一個晚上。起初,玩這些球類遊戲的時候,無非是他扔給我,我扔給他。後來,為了激發他的運動潛能,我就提出來要增加難度。我把兩把椅子放在客廳,留出一定的距離,然後我們爺孫倆輪流“射門”。我射門的時候常常會“對不準球門”,把球射偏。外孫射門的時候,往往把球放在球門口,然後凌空一腳,把球射入球門。於是,我歡呼:“哇,太棒了!”外孫非常“同情”我的射門不準,他說:“爺爺,你踢球的時候要對準球門呦!”我說:“爺爺老了,不會踢球了!”外孫說:“爺爺,你看看我怎麼踢的!注意看呦,就這樣踢,球就進門了!”然後我再重新來過,結果是“球又踢偏了”。外孫誨人不倦地說:“爺爺,再給你一次機會吧!”

女兒給外孫買了“小摩托車”玩具,在地上一滾,摩托車跑得飛快。重威說:“爺爺,你坐在那邊,我坐在這邊,然後,我把摩托車開到你那邊,你再開過來!”接著,重威很準確地把摩托車開到了我的腳下。然而當我把摩托車開給他的時候,總是“偏離”方向,斜著跑向一邊。外孫很不滿意地說:“哎,你怎麼回事,又偏了!”

我們爺孫倆經常玩“石頭剪刀布”的遊戲。外孫總是贏不了我,於是,他就想出一個點子:“爺爺,你出石頭,我出剪子,還是你贏,好嗎?”我說:“好!”其結果是,我老老實實地出了“石頭”,外孫一臉壞笑地出了“布”。我說:“不對,你騙人啊!”外孫帶著勝利的笑容說“爺爺,你輸了呦!”

美國的心理治療學家,現實治療法的創始人威廉▪格拉瑟在《沒有失敗的學校》一書中說:“無論一個人在過去有過多少失敗,無論其背景、文化、膚色或經濟水平如何,若是他不會在其生活的重大事件上經歷第一次成功的話,他通常是不會有成功經驗的。如果他有第一次成功的基礎,那麼社會學家所強調的消極因素就無足輕重了。”格拉瑟還進一步地闡述:“如果兒童在這5年期間(5歲到10歲)在學校中經歷了失敗,那麼到10歲時他的信心就會破滅,他的動機也將會毀滅,而且他將開始認同自己的失敗。”由此可見,從幼兒時期開始,讓孩子體驗成功是多麼地重要!

我國心理學家也認為:0至5歲是人的性格形成的關鍵階段。孩子到了5歲左右,人格塑造已經基本完成了80%,其餘的部分要在以後的生活經歷中進一步補充和塑造。因此,我國心理學界就有了“5歲決定論”之說。

歌德有句名言說:“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我認為,歌德的觀點既有正確的一面,也有值得質疑的一面。盲從理論或不相信科學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認為,科學的結論總是有依據的,應該予以充分尊重,但對於每個生命個體來說,的確不能生搬硬套。所以,我在對待外孫的教育問題上,既參考一些教育理念,同時又完全沒有套路、沒有章法。我想,教育界常說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也是這個道理吧。

我以為,在外孫10歲之前,讓他不斷地體驗成功,才能為他的“生命之樹常青”奠定良好基礎。

不管其他人信不信,反正這是我堅信不疑的教育信條之一。

2016年12月14日夜

2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三歲前,是教育的黃金時期,家長不妨從兩個方面著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