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庭,講究人多熱鬧,親戚之間要來回走動,保持相對密切的關係,以便於相互瞭解,互幫互助。每逢節假日的時候,有的家長就帶著自己的孩子去親戚家串門、拜訪。
不過現在的孩子,好像越來越不願意“走親戚”了。別說主動到親戚家去做客,就連平時見面的時候,都不願意打招呼,甚至有意迴避。家長認為這樣的孩子不懂事,不懂禮貌,為此還會教訓孩子。其實這是家長自己想多了,孩子出現這種現象,標誌著孩子的心理發育正在走向新的階段。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走親戚,與同家族的人交流?這個問題讓有些家長很是頭疼,甚至認為孩子做出如此表現,是社交恐懼症的表現。真實情況沒那麼複雜,家長不必為此大驚小怪。
孩子不願意與親戚交流,主要是因為,孩子並不明白“親戚”到底是怎樣的關係。這些親戚,平時不露面,一年可能就見一兩次,但如果見了面,還得做出一副親切的樣子,這會讓孩子感到十分疑惑。
孩子心裡會想,我都不認識你,甚至都沒聽說過你,見了面卻要抱我,找我聊天,怎麼可以這樣呢?孩子在心裡下意識地把親戚當成了陌生人,而沒有考慮到家庭生活中複雜的親疏關係,這是孩子看到親戚就跑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孩子和成年人的交流,本來就有一定的障礙。孩子與親戚見面,其交流多半是“一問一答”式的,親戚問什麼,孩子答什麼,並且這種交流是強制的,孩子並沒有拒絕的權利。這就會讓孩子感到十分苦惱,因為這種交流既無聊又尷尬。這種情況下,孩子試過與親戚交流過一兩次後,自然會產生抗拒心理。
不信各位家長可以把孩子帶到同輩人比較多的場合,看看孩子會不會和周圍的小夥伴一起玩。你會發現,孩子和其他夥伴玩得很好,但一遇到大人就表現的不自然,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指望著孩子能像大人一樣在親朋好友之間做到遊刃有餘,實在有點強人所難。
孩子看到親戚就跑,並不一定是壞事為了能讓孩子在親戚面前表現得自然點,“有出息點”,家長可沒少下功夫。其實孩子看到親戚就跑,也並不一定是壞事,這說明孩子的心理發育已經到了新的階段,有了更強的親疏意識。
剛出生的嬰兒,誰抱都可以,甚至可以在陌生人懷裡安靜的喝奶。到孩子成長到一定程度,就有了基本的親疏意識,會主動找媽媽,媽媽不在身邊會哭,對陌生人會出現一定的抗拒行為。等到孩子會說話、滿地跑了,孩子看到陌生人就會有明顯的抗拒行為,這時候想親近孩子,就沒那麼容易了。
所以孩子看到親戚就跑,可能是孩子的親疏意識又上升了一個層次。但因為相對於成年人的判斷能力,孩子畢竟還是稚嫩了些,所以這種親疏意識在家長看來有些反應過度,於是就有了孩子“不懂事”的說法。
不過正因為孩子還小,所以家長應該多留給孩子一些時間,給孩子介紹親戚之間的關係,給孩子與親戚們正常交流的機會。慢慢你會發現,孩子懂事了,看到親戚知道說話了,甚至還能主動聊起天來,這時家長就可以鬆口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