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檔關於兒童成長的紀實類節目《告訴世界我可以》在網上熱播。
鏡頭對準了十幾位4-6歲的萌娃,其中可愛軟萌的女孩甜心,卻被網友認為是劇裡“最慘的孩子”。
甜心的課餘生活被十幾種各式各樣的培訓班塞滿,跳舞、練字、滑冰、數學輔導班等等,從早上9點到晚上10點,每一分鐘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甜心媽媽對甜心要求甚高,她說:“希望甜心能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後才不會像我和她爸爸一樣辛苦。”
然而在她的嚴格教育下,甜心卻越來越沉默寡言,小小的臉上是不符合年齡的成熟與疲憊。
每一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長大、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但正是因為目標過於理想,才導致許多父母們都陷進了深深的育兒焦慮中。
嚴重的育兒焦慮不僅會妨害父母的正常生活,甚至會讓父母們以“付出感”為藉口,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最終導致親子關係破裂。
01
育兒焦慮,會將壓力傳導給孩子
在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裡,徐敬凱的媽媽就像是一個無情的“催作業機器”。
在她的監督下,徐敬凱光是一個寒假就做了270份考卷,7本大題,50頁的自打卷,一共376張。
這種“戰績”對於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究其原因,徐媽媽曾對著鏡頭坦白,她不覺得自己孩子獨一無二,因為對孩子爸爸的基因沒有信心。
她這些話裡隱藏了深深的育兒焦慮。因為擔心孩子和父母一樣智商普通、人生普通,所以才苦心積慮為他規劃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
然而面對她的用心良苦,徐敬凱並沒有領情。他不僅對做作業有明顯的厭煩情緒,還因長時間獨處學習而更為靦腆內向,難以融入集體。
育兒焦慮是每一對父母都無法避免的心理情緒,期望越高、焦慮越深,然而過多的焦慮就像是一把枷鎖,會把孩子捆綁得無法呼吸。
前段時間,“父母透過攝像頭監控孩子是否學習的話題”在微博上引起熱議,還有一個小男孩因此報警,舉報自己的父親用攝像頭監控他。
在影片裡,父親氣勢洶洶地質問兒子:“你能有什麼隱私?”
男孩的父親會有如此行動,歸根結底也是“焦慮”二字。他擔心兒子沉迷遊戲、成績下滑,擔心他比不上別人,才會對孩子的隱私和人權如此不屑一顧。
這位父親的出發點是“愛”,但他的愛卻因焦慮而異化成“害”。
在嚴重的育兒焦慮下,父母們往往無法採取正確的方式與孩子相處,最終導致親子關係不斷惡化。
02
因焦慮自責,會破壞親子關係
有些父母把育兒焦慮傳遞到孩子身上,以高壓政策強迫孩子言聽計從;有些父母卻把焦慮投射到自己身上,從而產生“虧欠感”,導致親子關係錯位。
59歲的蘇大爺正在河南鄭州的一個建築工地裡打工,工地裡灰塵滿天,他一天要搬近8噸的水泥,每天賺150塊。
在這一回答中,我們看到了人已成年卻還對父母予取予求的孩子,也看到了無怨無悔地付出、甚至生怕自己做得不夠的焦慮的父母。
父母之所以會產生育兒焦慮,一是對孩子期望甚高,二是將孩子的人生放置於自己人生之上,認為孩子未來優不優秀,就取決於自己創造的條件夠不夠好。
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家長寧願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上學費高昂的私立學校;寧願自己穿地攤貨,也要讓孩子大牌傍身;寧願賣房負債百萬,也要送孩子出國留學……
財新網曾經發布過一個調查,在受訪的人群中,中國地區的父母是最願意為子女教育付出的,但仍然有超七成的家長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
誠然,每一個孩子勇敢攀登的背後,都離不開父母的奮力託舉。
但是教育並不是簡單的加法數學題,不是名校、優渥的物質條件、留學背景等多因素疊加就能堆砌出一個金光閃閃的未來。
假如父母因育兒焦慮而產生虧欠感,從而千方百計去補償孩子,最終只能造成親子關係失衡,導致父母謹小慎微,孩子學不會感恩。
03
優秀父母,會用平和方式教育孩子
李玫瑾教授說:“父母不焦慮,孩子就不會焦慮。”
優秀的父母能以平和、理智的心態教育孩子,既保證基本所需,也不會嚴愛或溺愛,從而幫助孩子培養出獨立、大氣、堅強的性格。
1、立足實際,杜絕攀比心理
很多育兒焦慮的產生都是源自於攀比,“別人家的父母”事事優秀,“別人家的孩子”樣樣都好,所以才會有很多家長們既苛求自己,又苛刻孩子。
然而一直盯著別人呈現出來的光鮮亮麗的一面,只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
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培養方法,每個孩子都有各異的成長路徑。
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孩子提供成長所需的土壤,才是最好的育兒之道。
2、理性育兒,善於引導孩子
作家王瀟在微博上講述過一個例子,6歲的女兒曾經問她,為何我們家沒有同學家那麼大的別墅呢?是媽媽的選擇問題還是能力問題?
王瀟對女兒說,沒有大別墅是選擇問題,媽媽覺得住在現在的家裡也很好。但是努力一定可以提高能力,如果你想住別墅,那你以後就要更努力,從而提高選擇的能力。
王瀟認為,小孩子看到別人有好東西時,肯定會產生“我也想要”的心理,這無關乎攀比,只是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身為父母,既不該一味否定指責孩子這種心態,也不該硬著頭皮無條件滿足孩子,而是以此為契機,引導孩子學會踏實努力、積極進取,培養正確的人生觀。
3、做好自己,發揮榜樣力量
近日微博上有一則暖心新聞,剛從工地裡回來的父母來不及換下髒衣服,就趕著去學校接孩子。
爸爸有些內疚,擔心自己的“風塵僕僕”讓小孩丟臉了,沒想到兒子卻懂事地回答:“我爸爸媽媽不偷不搶,沒什麼好丟人的。”
這對父母雖然無法給孩子創造優越的物質條件,但他們卻腳踏實地、本分賺錢,用身體力行教會孩子關於“奮鬥”、“尊嚴”的真諦。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家長能夠做好自己、認真生活時,孩子自然也能耳濡目染,學會奮鬥與善良。
當代父母們總是無法避免地患有育兒焦慮,如果任由育兒焦慮越發嚴重,最終只能吞噬掉父母與孩子的正常生活。
父母們不如學會紓解壓力,認真過好自己的生活、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與選擇權,從而在融洽的氛圍中與孩子共同成長。
監製:鄧東
主編:吳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