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裡,剛出生的嬰兒如同動物一般,是沒有自己思想,沒有自己情感的,更有部分年輕女性為了保持好身材,防止身材走形,拒絕給孩子餵養母乳,或者貪圖享受,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看,認為反正孩子不懂,因此誰帶都是一樣的。另外中國有句話叫“有奶便是娘”,其深處意思指著誰給好處便投靠誰,比喻人見利忘義。表面意思是指孩子誰給奶吃便認為誰是媽媽。
但心理學家研究認為,“有奶不一定是娘”。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代理母親實驗:剛出生的小猴子,用鐵絲做成兩隻母親猴子的樣子來代替猴子母親,一隻鐵絲母親上面只固定奶瓶,可以給小猴子餵奶,一隻沒有奶瓶,而是綁縛了一些毛巾、絨毛等比較軟,比較舒適溫暖的東西,那麼你認為小猴子會與哪一隻“代理母親”接觸更多?答案是那隻看起來比較舒適柔軟的。雖然小猴子可以在第一隻“代理母親”處吃到奶,但更多的追求一種安全感。因此我們看到,母乳餵養當中,喂是次要的,更多的是“養”,是嬰兒與母親的形成一種強烈而持久的情感聯絡,也是嬰兒對母親的依戀。當猴子“長大成猴”以後,你會發現,被剝奪了母愛的小猴子,與正常猴子相比,他們會更加膽小,不敢參與與其他猴子的競爭,有的甚至不知道怎樣與其他猴子相處,也就是“猴際交往”困難;同時還會發現,懦弱,不會在自己權利受到侵犯時積極反抗;還有不可思議的一方面,本來性是動物的本能,但是被剝奪母愛的猴子在發情以後交配卻有困難;有的即使成為母親,也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它不會愛自己的孩子。放在人類則會出現戀愛、婚姻問題。
孩子風格的形成在4-5歲之前佔了很大一部分比重
有的心理學家認為,孩子風格的形成在4-5歲之前佔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因此,嬰幼兒期父母對孩子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調查發現,缺乏母愛的孩子在成人以後,很大一部分會造成人格損害,包括侵略和攻擊性、犯罪、身材矮小、智力遲鈍、抑鬱、冷漠,社會適應不良,尤其是情感冷漠。他們在童年時期缺乏關愛,因此也造成了他們的愛無能。爺爺奶奶的愛與父母的愛是不一樣的,也是無法替代的。曾經有一個15歲的少年姦殺了2個女孩,在法庭審判的時候,他見到了被害人的父母,當他看到被害人父母哭的撕心裂肺的時候,他覺得很不可思議,覺得至於嗎?後來調查了他的原生家庭發現,他沒有父親,母親一個人養活他,因整天忙於生計,沒有時間照顧他,脾氣不好的時候,還經常打罵他,可以說他從小沒感受到來自於父母的愛,也沒有與父母形成那種應有的親密關係,沒有對母親產生那種孩子應有的依戀之情。
如何與嬰兒形成安全型依戀之情
因此,母親應該與嬰幼兒形成一種安全型依戀之情,把嬰幼兒當成一個有感情的個體來交流,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那麼母親如何與嬰兒形成這種安全型依戀之情?
一是對嬰幼兒的反應敏感而迅速,並主動適應孩子。有的父母認為,只要孩子吃飽了就行。但是在現實中,心理學家發現,孩子也需要交流,需要安撫,這種交流與安撫是基於孩子對安全感的需要。經常會發現,嬰幼兒吃飽喝足以後還是會哭鬧,這時候孩子需要的就是母親的交流與安撫,你要及時作出反應,抱起孩子。有人可能認為孩子一哭就抱起來會不會養成壞習慣,其實根本不用擔心,隨著孩子生長,你會發現,孩子哭得只會越來越少;而如果寶寶在哪裡哭,你卻無動於衷,那對孩子來說,她就會缺乏那種安全感。
二是要充滿感情的接觸孩子,並且樂於身體接觸。這種接觸一方面是孩子與母親乳房的接觸,另一方面是母親與孩子面板的接觸,譬如輕輕撫摸孩子臉蛋、身體,讓孩子感受到母親的溫暖,與孩子的交流要充滿感情,不要應付,不要認為孩子不懂。這也是為什麼近幾年很多產科開展新生兒撫觸業務,其實這種業務由母親來完成效果更好。有的母親不把孩子當成一個有思想的個體,認為孩子哭只要抱起來就行,而不與孩子交流,繼續自己玩手機,你會發現孩子一會又會哭了,因為你的接觸達不到交流的效果。還有的母親對孩子冷漠,或者因為孩子哭鬧而發脾氣,這些對孩子以後人格形成都會產生影響。
三是鼓勵孩子探索。隨著孩子的長大,你會發現孩子好奇心越來越大,對什麼都好奇,都想動一下,而且越來越善於模仿,很多父母特別是爺爺奶奶們怕孩子受到傷害或動了不該動的東西,便會限制孩子的活動。其實這樣會壓抑了孩子探索心理,對孩子以後的成長及想象空間都會造成影響。
總之,在嬰幼兒時期,孩子的成長對於以後性格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作為父母不要掉以輕心,更不要認為這個時期的孩子什麼都不懂,隨便交給爺爺或奶奶照料,只要父母有能力建議還是儘量自己帶孩子,因為你的愛是任何人也無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