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傳統的觀念當中,孩子是家族人丁的延續,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基於這個理論,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愛真是掏心窩子的,唯恐孩子有一絲委屈和閃失,尤其是隔輩親。很多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對小孫孫真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這就容易溺愛孩子。

出於對孩子的溺愛,生怕孩子吃不飽,穿不暖。即使孩子不想吃了也要硬塞幾口,造成很多孩子被“吃撐”,中醫稱作食積。老話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很多情況下,小孩子餓一點不是壞事。如果家裡的孩子體質羸弱,消化不良,經常出現食積、感冒、腹瀉這些問題,還得從脾胃和正氣找答案。正氣不足則會出現換季感冒、咳嗽、腹瀉;脾胃虛弱則會出現消化不良、食積、越吃越瘦或者特別容易胖等問題。

那如何滋補脾胃呢?今天就介紹兩個方法,可以經常給孩子操作。

飲食:

平時飲食上可以給孩子吃些健脾益氣、開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南瓜、山藥、蓮子、栗子、紅薯、胡蘿蔔、牛肉、鱸魚等。簡單一點的,像米粥就非常適合小朋友調補脾胃。每天早晨給孩子喝一碗米粥,對孩子的身體發育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別是粥上面漂浮的那層米油,對身體有很大的補益效果。

推拿:

摩腹

摩腹就是揉肚子,很多人覺得簡單,認為沒有什麼功效。其實,腹被譽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因此,摩腹能夠調節臟腑的經氣執行,還能促進運化,幫助孩子消化吸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摩腹數百遍,則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飲食,無百病。” 每天給孩子按摩腹部,能夠胃腸通暢、氣血順暢。

捏脊

捏脊也是常用推拿手法,很多人在小兒出現外感或者積食的時候會給孩子捏脊,那您知道這是什麼原理嗎?捏脊還有別的功效嗎?

捏脊是在後背的膀胱經和督脈上操作的,上捏脊是從尾骨尖附近向上捏至大椎穴。

中醫認為:“腹為陰,背為陽。”督脈主一身之陽氣,順督脈自下而上捏脊的目的是昇陽,屬補法;下捏脊順序跟上捏脊相反,有清熱瀉火通便之效,屬於瀉法,平時多用於實熱證,比如發燒、便秘的治療。

平時保健用的捏脊,由尾骨尖捏至大椎,捏三下提一下面板, 重複操作。每次捏脊重複3~5次,一天操作一次。

捏脊具有扶正祛邪,調理臟腑功能,促進生長髮育的功效,幾乎所有的脾胃疾病都可以應用。臨床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體質較弱、陽虛、 小兒疳積、消化不良、厭食、腹瀉、便秘、咳喘、夜啼、自閉等症,或用於日常保健。

捏脊一般適用於八歲前的孩子,且應空腹操作,飯後不宜捏脊,且早上起床後捏脊最為適宜,因為捏脊有升發陽氣的作用,早上正是人體一身之氣升發之時,符合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而晚上是養陰的時間,原則上不可上捏脊,否則升發陽氣太過,傷及陰氣,會導致孩子煩躁不安。

4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綁腿、剪睫毛?大多數家長做過的坑娃行為,別再效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