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家長會遇到這樣的事,圖書沒有放固定的位置,孩子大吵大鬧;孩子穿衣服很忙,但幫忙穿上後又大哭不止,非得自己脫掉自己穿;玩具必須擺放得整整齊齊,不小心弄亂還得鬧脾氣……孩子的種種固執行為,彷彿天生的"強迫症",令家長好氣又好笑。
沖掉便便後娃大哭不止在一個家長群中,有一個小凱媽媽向其他寶媽吐槽了自己兒子的"奇葩"行為。
沒想到,聽完小凱媽媽的傾訴,居然有不少媽媽感同身受,紛紛吐槽自己孩子的固執行為,像是吃飯必須要用自己的碗,玩具必須擺放得整整齊齊等等,而一旦沒有滿足,便會無故發脾氣,令人是否頭疼。
其實,寶寶出現這些行為,或是步入"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什麼是秩序敏感期呢?
0~6歲是寶寶規則意識形成的關鍵階段,而"秩序敏感期"則是孩子在幼兒時一段對秩序極度敏感的時期,在這段時期裡,孩子認為生活中的事物是有序的,像是玩具必須放在固定的位置,自己必須坐在固定的座位等等,對事物有種近乎固執的秩序感,而當這種秩序感得不到滿足時,孩子便極有可能會大吵大鬧。
步入秩序敏感期的孩子,需要家長理解他們的行為,並儘量滿足孩子在這一時期的較為特別的要求,引導和利用好這段時期,會更有利於孩子秩序感的建立。
孩子步入秩序敏感期都有哪些表現?
表現一:為一點小事大喊大叫
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往往會因為心裡認定的秩序被破壞而哭鬧,而在家長看來就是鬧脾氣,甚至有不少家長對此很不耐煩,而實際上,只需要"秩序"恢復,孩子就自然會停止哭鬧。
表現二:拒絕家長的插手
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因為想要讓事情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所以會比較傾向於自己處理事情,即便有時候孩子自己並不能處理事務,也依舊堅持自己完成,拒絕家長插手。
表現三:為維護心目中的秩序推倒重來
秩序敏感期對秩序近乎固執,為了維護自己心目中的秩序,在遇到秩序被破壞的情況下,寧願將一切推倒重來,堅持要讓事情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
孩子步入秩序敏感期,家長需注意些什麼?一)儘量滿足孩子的秩序感
家長注意到孩子的變化後,在這段時期,在一些小事上不妨儘量維護孩子心中的秩序,像是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完成某一件固定的事情,玩具必須放在某一個位置等等,這些固執的行為在度過敏感期後,自然就不會再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儘量避免對孩子造成刺激,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秩序氛圍。
二)秩序被打破時,耐心疏導
有時候會遇到一些打破秩序的事情,因為這段時期的特殊性,在秩序被破壞後,孩子往往很難做到冷靜,這都是正常現象,家長不必為此感到不耐煩,尊重孩子的秩序感,耐心寬慰疏導孩子。
三)抓住時機,培養孩子的規矩意識
雖然進入這段時期後孩子會變得很是固執,但也不失為一個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和規則意識的好時機。大多孩子是在2歲左右進入這段時期,年紀還小但也可以培養一些能力,像是玩玩具後自己收拾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