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說,要教育自家孩子,不能和別人攀比,因為孩子還小,他們自身的價值還沒有體現出來,支援他們自信心的很多都是來自於外界。但有的時候,不管我們再努力的告訴孩子們,讓他們少些攀比,但是窮富差距還是能從各個方面體現出來。
那究竟為什麼家境不同的孩子,一眼就能看出來呢?其實主要體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1.物質條件
要說貧富差距的體現,那孩子的物質條件肯定是放在第一位的,即使學校用心的給孩子設計同樣的校服,但是也從細節上還是可以看出來貧富差距。
就比如說孩子們的髮型,孩子們用的文具以及孩子平時去哪些地方玩,這些都可以看出來孩子之間的貧富差距。特別是當窮人家的孩子,知道別人去哪玩了之後,回到家裡告訴自己的父母自己也想去,這時候父母的表情就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家裡的經濟情況和別人不一樣。
所以物質之間的差距成為了窮人家的孩子,跟富人家孩子拉開差距的硬體條件。
2.教育條件
我們可以想象,在學習之餘,家庭富裕的家庭完全可以給孩子請最好的老師培養孩子喜歡的興趣,這是家庭貧困的孩子沒有的條件。很多家庭富裕的孩子都是從小學鋼琴,甚至在初中的時候,鋼琴就已經達到十級。
但是另一些孩子,他們可能除了正常上課,唯一的課外活動就是玩泥巴,這樣一下子兩個孩子之間的差距就拉開了。
在讀聖賢書的同時,我們也要行萬里路,這樣才能讓我們更能理解書的內容,以及增加我們的眼界。我想不少人都有這樣的感受,越是到大的城市,越是有想要奮鬥,想要努力的想法,如果一直呆在原點,沒有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多美,那麼他們得到的激勵是遠遠不夠的。
3.性格和氣度不同
每個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人原生家庭條件不一樣,會影響到這個孩子的性格的表現。
有些孩子從小就和父母出國旅行,見識到書中根本描繪不出來的藍天和大海,而有些孩子平時最常做的,就是和父母一起跟小商販討價還價。那麼這兩個孩子未來的眼界和格局就完全不同,即使穿同樣的衣服,但與人交流時的氣度也會展現出兩個完全不同的樣子。
我們不難發現,如果本身家庭不好的孩子,他們也會變得溫柔善良,但是這份溫柔中總是帶著一些怯懦。但如果家庭條件本身很好,那麼家庭給這個孩子帶來的底氣,就會讓這個孩子在溫柔中帶著堅強,善良中帶著自信。
明明是相似的性格,但是卻給人完全不同的兩種感覺。
我們作為父母,可能很難改變自己家庭的經濟情況,但是我們一定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做到給孩子最好的關愛。即使物質條件很重要,但家長的教育遠要比物質條件重要的多。
不少家長本末倒置,外出打工,本來想給孩子更好的物質條件,但卻讓孩子因為缺少關愛而變得性格扭曲。雖然窮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條件上有所不同,但是思想上的富有,在未來的生活會把兩者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小。
而我們作為家長,就是要重視孩子思想上的發展,在僅有的物質條件上,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