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今天分享的親子專案是:

讀故事+演出來——找一個有趣的故事給娃讀一讀,再演一演。

這裡的重點不是“讀”這個動作,而是找到孩子喜歡的故事+演。

設計理念:

在國外,戲劇表演,是學生日常學習的常態形式。透過對名著編排,能加深孩子們的理解。

但演的好處,不僅僅在於此。它還有以下“功效”。

1提升情商

2013年,《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

研究說:

讀經典小說的人,比讀網路小說的人,更能理解他人,讀懂別人的情緒。

比如,《西遊記》、《紅樓夢》、《莎士比亞全集》、《安娜·卡列尼娜》、《紅與黑》、《駱駝祥子》、《圍城》等等(很多,只列舉一些我印象深的)。

這些經典作品對世事理解深刻,對人物的行為、心理,描寫得細膩、準確,讀得越多,讀者對世事人心洞察就越深刻。

買來莎翁裝深沉

這個實驗讓我想起,莉莎·費德曼·巴瑞特教授在《情緒》這本書中說的:

提升情緒顆粒度,能夠提升人的情緒控制能力。

情緒顆粒度高,是指能夠理解不同層次的情緒。

比如普通人只有憤怒,而情緒顆粒度高的人懂得慍怒,大怒,些許,不爽等,這其中的細微差別。

而提升情緒顆粒度的有效方式,就是學習情緒詞語。

這跟閱讀經典作品中對情緒的描寫,異曲同工,都能達到提升情商的目的。

但“紙上得來終覺淺”,如果能反覆演,對名著理解更深,效果更好。

2 釋放、揣摩情緒

很多孩子特別喜歡某些繪本,玩某一類遊戲。

英國頂級心理機構塔維斯托克診所的育兒書籍,《為何3-5歲孩子總問個不停》中說:

因為,這本書或者遊戲戳中了孩子的某一個點。

他需要在遊戲和繪本中,用一種非常安全的方式,消化、觀察自己的這些情緒,直到他可以自己應對。

勞倫斯·科恩博士的《遊戲力》中,也有相應的論述。

另外,孩子的大腦結構跟我們不同。

新事物湧來,孩子需要消化吸收,所以他需要反覆學習一個對他新鮮的概念。

因此,孩子要反覆讀,反覆演。

演,也是遊戲的一種方式。

3 促進社交

當孩子在演戲,其實TA是在假裝自己就是角色本身。

孩子要想象別人會想什麼、做什麼、說什麼,這對是對孩子心理能力的鍛鍊。

有助於他們理解真實社交場景,理解他人。

再者,故事裡的社互動動,對孩子也有指引作用。

會引導寶寶不自覺地思考角色的行為,探究表象下的“why”.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是學習機會。

從而,對孩子的社交能力提升,大有助益。

綜上所述:

演戲,是非常好的親子游戲。

孩子需要這樣的機會,來寄託所思所想。

我慣常的做法是:

選一本孩子喜歡且經典的繪本,讀一讀故事,然後再跟孩子演一演。

還可進一步發揮,編一些書中沒有的情節,這樣順道鍛鍊了孩子的創造力、思考力。

不僅小孩子,大孩子也可以玩。當你表現出,真心,期待,孩子會跟你一起來的。

沒有孩子不喜歡演戲。

當你全情投入,你也能釋放一天的疲憊,找回久違的歡樂。

試試吧,這個過程很美妙。

6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和孩子一起做交通安全遊戲,提高孩子遵守交規意識,保護孩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