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究竟幾歲開始認字?這成為很多家長心中的一大問號!尤其是幼兒園禁止小學化,很多家長更是陷入了兩難的境地,識字怕破壞想象力,不識字怕小學跟不上。
而且據大資料顯示,孩子若是在學齡前能熟練運用1000個漢字,未來語文成績和小學階段的成績都能優異於常人。
那究竟幾歲認字最好呢?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曾經在書中提到:“孩子的認字敏感期出現在四五歲”。也就說這個階段孩子對於文字異常敏感,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
所以4-6歲被稱為識字的黃金階段,腦神經學家發現這個時期,孩子大腦的左枕區、顳區異常活躍,這個這個區域被稱為“文字盒子區”,此時識字不僅學得快,還記得牢。
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在回憶自己識字經歷時,就說到4歲跟母親識字,用了一年時間學會了3000字!而這一年時間的識字量比日後幾十年都要大。
識字會破壞孩子的想象力嗎?答案是不會被破壞!因為漢字屬於復腦型文字(左右腦同時協作),所謂復腦性就是由聲音、形狀、意思高度結合的文字。
外國的字母類的單詞屬於單腦文字,缺少形狀和意思的輸入。這對於3-6歲具體形象思維階段的孩子來說,過於抽象所以容易形成思維定勢,破壞想象力。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演變,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楷書、草書、行書。漢字的造字本身又有象形、指使、會意、形聲的用字方法,所以漢字更具有影象感。
所謂“書畫同源”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孩子在學習漢字時,採用恰當的方法,不但能夠讓孩子識字,還能促進左右腦的合作,讓孩子更聰明。
一、隨處可見文字的環境
既然到了敏感期,讓孩子隨時能看見漢字很重要。給大家分享一個方法,將文字貼在家裡的所有牆上,讓漢字在家中隨處可見,孩子主動指哪個字,你就講給孩子聽。
過一段時間,你可以突然考驗一下孩子看他記沒記住。但是建議家中牆壁貼的漢字圖片,要以影象和文字結合的漢字為主,便於孩子理解。
二、透過識字歌教孩子識字
孩子在13歲之前,記憶力一直非常旺盛,別管是詩詞還是漢字,教幾遍就會。但這只是短期記憶能力強的體現,若想孩子真學會,就要鞏固。
我會每天給孩子唱識字歌,因為短小精悍,富有韻律,孩子讀起來也朗朗上口。在唱兒歌的過程中就複習了文字。
三、反覆讀繪本和指讀繪本融合
4-6歲的兒童處於形象思維階段,他們識字不是運用邏輯和分析,而是運用影象,比如認識“貓”字,腦子裡會出現小貓的影象。
所以繪本是最符合這個階段孩子認知的讀物,孩子在反覆讀繪本的過程中無意間就記住了漢字的意思。同時用指讀繪本的方式,可以讓文字和影象結合。
四、生活中隨時學漢字
處於識字敏感期的孩子,在街上看到車牌、牌匾、宣傳單的文字都會充滿興趣的問你,家長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及時不急。將漢字融入生活是最方便記憶的一種方式。
五、利用“書畫同源”的圖畫學習漢字
所謂“書畫同源”的圖畫,就是透過古漢字,比如甲骨文、小篆的文字,讓孩子透過影象來理解文字的意思記住漢字。
比如下圖中的“安”字,在古漢語中這個字的畫面是一個女人,在房子裡做著家事。這就解釋了“安”的意思。
因為在古代,認為家中有妻子就是舒適安生之意,一個女人在家裡安靜地幹著家事自然是安寧美好之意。
這樣的解釋別說是孩子了,連成年人都充滿了興趣。感覺是真真正正學了一次漢字。再比如“旦”這個字。
很多家長教孩子這個字時,孩子都以為這個“旦”是那個“蛋”。家長解釋不清楚,孩子就稀裡糊塗。但用“書畫同源”的圖畫就可以輕鬆解釋。
比如下圖的“旦”字在古文字的影象中,是一個太陽在地平面上冉冉升起。這孩子也明白了“旦”的意思,就是太陽剛升起的時間。
這樣學漢字對於孩子、家長來說都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事情。家長要記得,孩子在5歲左右會迎來識字爆發期,幾乎與此同時,邁入自主閱讀階段。如果你抓住了這個時機,沒準會培養出一個“小書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