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神經心理發育
紅色標題為本節內容
一、神經系統的發育
(一)瞭解小兒的大腦 (上一篇)
(二)大腦是如何參與學習的
1.神經元的連線方式
⑴軸突生長:神經元延伸出軸突與其他神經元發生接觸以傳遞資訊。
軸突很長,離開胞體後獲得髓鞘,成為神經纖維。
⑵樹突生長:樹突位於神經元的末梢,和其它的神經元發生接觸。它們看上去像一棵樹的許多分叉,但樹突之間永遠不會發生接觸。
⑶傳遞資訊:一個神經元的軸突和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發生接觸的部分叫突觸,神經遞質在這裡流動。這些神經遞質攜帶著資訊,從一個神經元傳遞到另一個神經元。神經元、樹突和突觸之間的相互協作最終使資訊在腦部傳遞。突觸的產生很重要。突觸越多,說明腦細胞的使用率越高;突觸越少,說明腦細胞的使用率越低;腦突觸多,腦細胞之間傳遞資訊就快,就越能發揮各細胞之間的分工合作,資訊還容易儲存在不同的腦細胞中,一個腦細胞死了,其它腦細胞還記憶著這些資訊。所以連線的腦突觸多的人,記憶力就比較強,人就越聰明。
神經元構造
⑷嬰兒在出生時,大約有50萬億個突觸連線,這個數目相當於成年人的1/10。突觸形成的關鍵期是0-6歲,0-3歲增長最快;孩子3歲時,突觸連線的數目大致是成人的2倍,大概是1000萬億;3-6歲速度減半;6-13歲速度又減半;13歲以後也有增長,可是速度已經相當緩慢了;到了14歲,孩子的突觸連線數目和成人大致相同。
腦突觸密度圖
2.小兒的學習體驗與突觸連線的關係
在最初,孩子的每次學習的新體驗都會導致他大腦內突觸連線的增加,以及突觸密度的顯著增大。當經驗越來越豐富時,他的大腦就透過突觸篩選來最佳化自己。研究證明,突觸之間存在競爭,取勝的關鍵在於經驗。一個突觸被使用的機會越多,它就越有可能被永久保留下來。相反如果所產生的突觸不經常刺激得不到使用,他就會逐漸退化,這就是法國生物家拉馬克提出的“用盡廢退”。例如,你的寶寶每聽到一次你的聲音,他大腦的某些突觸就會對這個資訊進行加工。在多次聽到你的聲音之後,處理這個資訊的突觸連線就會加強,這部分突觸就會存活下來。而那些不被經常使用的突觸通常就會枯萎或死亡。
腦細胞彼此的突觸連線,是在孩子出生後受到外界的刺激逐漸發展形成的。
一個人的嬰兒時期是智力發展的最快時期,在一生中的最初三年所獲得的經驗豐富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腦的發育,因為一個人畢生的學習,思考和情緒反應的狀況,都是以大腦的早期發現為基礎的。每個孩子生來都是有能力的,孩子在某些學科上的遲鈍和困難,都表示著是否周圍的環境和教育等方面存在著問題。
所以大腦開發得越早、越充分,智商就越高;相反,智商就比較低。
3.神經元損壞造成的影響
神經元的分化程度高,所以一旦神經元受傷,很難修復,一旦死亡,不能再生。某些疾病例如阿爾茨海默病導致額顳葉的神經元逐漸減少,甚至壞死,就會出現智力的減退、記憶的障礙。帕金森病也會引起神經元的損傷、壞死。各種神經退行性變和腦損傷性疾病,都無法利用神經細胞的再生來治療。
嬰兒腦損傷是指出生前到一歲各種原因引起的的非進行性腦損傷,包括先天性腦發育不良,腦癱及嬰兒期危重疾病或創傷所留下的中樞神經功能障礙。導致出生腦損傷的原因有出生時低體重、宮內窘迫及出生時窒息,顱內出血、低血糖昏迷、新生兒重症感染等。根據損傷的原因、程度及部位的不同,會有不同的表現,如神經行為發育異常、中樞性運動障礙、智力低下、癲癇、視聽障礙等等。
所以,為孩子提供科學的養護、早教、相應的適宜的環境、開發孩子的潛力,塑造孩子優秀的品行和性格,將對他一生的事業和才能的發揮起著決定性作用。
圖片與本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