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以下這樣的情況,作為父母,你會怎麼處理?
忙了一天回家,進門就看到散落一地的玩具;晚飯時,一邊忙著做菜,還要一邊監督孩子寫作業;去開家長會,老師說自己說孩子這次期中考成績又退步了;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他卻在那打遊戲;......
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總會有一些暴躁時刻。尤其是隨著現代社會節奏的加快,來自工作、生活和帶娃的三重壓力,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下意識地會開啟“吼叫”模式。
生活裡積壓的煩惱,讓我們的情緒就像定時炸彈一樣,孩子稍不聽話,就會“炸毛”。
PART 1
“看不到的傷害,反而最可怕”
你曾經有苛責過孩子嗎?
資料顯示:有七成以上的父母有過不同程度呵斥責怪孩子的情況。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新聞:一位媽媽因為孩子早上起來不肯乖乖刷牙而情緒失控。因為生氣,她不僅對孩子大吼大叫,還對孩子進行了體罰。
然而,她歇斯底里的表現,並沒有換來孩子的聽話,反而使得孩子更加叛逆:孩子迎著她的吼聲,摔掉了手中的牙杯,堅決不肯服從媽媽。
當我們太想教育好孩子時,常常就會無意識地說出責怪孩子的話。例如:“我真後悔生了你!”“這麼笨,這都不會?”等等,這些話其實都會傷害到孩子。事實上,很多孩子都是“吃軟不吃硬”。我們的吼叫,對他們很難奏效。當他們看到對我們言行粗暴,便會採用更為叛逆的方式來進行抗爭。
PART 2
“吼叫與暴怒,兩者都不可取”
“吼叫式教育”,雖然只是宣洩情緒的一種方式,但這樣不僅會讓孩子更加叛逆,也會讓我們境地變得很尷尬。
想起幾年前很火的一條新聞:北大畢業生寫了一份長達15000字的“狀書”來訴說從小到大父母對他的“語言暴力”,父母的壓迫和漠不關心,他也沒有感受到任何的愛,只是一個人在裡面默默掙扎。
“吼叫式教育”會在無形之間,影響孩子的一生。首先是性格缺陷,有些人長大之後,會意識到自身的一些問題:性格懦弱自卑,做事優柔寡斷。
在生活上,可能會把同樣的憤怒傳遞給伴侶和孩子,造成教育上的“二次轉移”;在工作上,會不大敢爭取,包括在交際上,也不懂得如何和對方相處。
其次是精神創傷。這樣的話說出口後,會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造成比較嚴重的精神創傷,甚至有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患有抑鬱症。
村上春樹說過:“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里。”成年人世界裡的喜怒都會不形於色,這也是我們和孩子最大的不同之處。
所以,不管生活是喜是憂,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非常重要,不發火,是一種善意的溫柔。
PART 3
“父母與孩子,可以是好夥伴”
作為孩子心裡的定海神針,我們其實,可以和他們成為好夥伴。
那麼我們如何在和孩子相處中做到不發火呢?
1.試著放低標準,不要用高標準來要求孩子。
接受孩子是個普通人。接納孩子的普通,並讓他開心快樂的長大,其實不會那麼難。
當想要訓斥責怪孩子時,仔細想想事情的原因,一定有比發脾氣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2.多看書、多學習,保持自己的興趣愛好。
看書和學習可以讓心情更加平靜,卸下情緒的包袱。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生活也會十分愉悅。
3.嘗試允許“失控”的發生。
當你越想控制一切,就越容易被周圍的一切反控制。允許“失控”的發生,並不一定會讓事情變糟糕。
4.不要被情緒所支配。
我們需要意識到一個問題:孩子犯錯,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不要太緊張,學會為自己減壓,不該被情緒所支配。
相信以上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教育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辛苦、最複雜、最磨人的工作。我們要時刻謹記:吼叫不是教育,歇斯底里解決不了問題。
當我們願意放下身為家長的威嚴,用耐心和溫柔去引導孩子;那麼,孩子也會用進步和成長來回報我們。
真摯希望,我們陪伴孩子的每段時光,總是溫馨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