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文 / 曼迪

跟我不太熟的朋友,在看到我狼吞虎嚥啃炸雞,或者唏哩呼嚕嗦螺螄粉的時候,大概不能相信,我其實是個如假包換的食品科學碩士。

而且我同班同學可以證明,誰曾經還不是個學霸呢。

但是好漢不能提當年勇,雖然對於食品營養的知識一大堆,但是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養人類幼崽的實踐,可是今生第一遭。

所以,在毛毛快要長到加輔食的月齡,我還是惡補了一下理論基礎和操作方法。嬰幼兒的營養需要呀,食物敏感呀,到底怎麼加呀,包括現在歐美最流行的加輔食體系Baby-Led Weaning呀。

理論是理論,但是實踐起來,還是得用自己的判斷和對娃的觀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原則和體系不是。畢竟娃還不會說話,飯沒吃好,就會用嗷嗷大哭等著老母親。

好在,我用自己的一套方法,給毛毛操作下去,現在也是得心應手。毛毛從5個半月加輔食到現在馬上9個月,每天吃飯的時間都是Party time,不管給什麼食材,都能獲得大型狼吞虎嚥現場。

鬆口氣,我已經能看到我的未來,至少,需要歇斯底里跟在娃後面邊跑邊塞飯的可能性已經降到了比較低的水平。

這年頭,誰都可以分分鐘學成一個幼兒飲食專家——即使不懂營養配餐,也可以看網上各種文章影片菜譜,跟著做就完事兒了。

所以,在這兒也不用具體說我們每天都吃了什麼了。這裡就先分享一些我加輔食的原則和大思路吧。

下面每一條,論重要性,都可以單獨拉出來寫一篇。

輔食這件事,不能急,但也晚不得

小娃生下來,從光能吃奶轉變到吃飯,你以為他差的只是一口牙?那你就想簡單了。

其實,嬰兒是一種神奇生物,和其他的小動物相比,人類幼崽出生的時候,相當於“早產”了好幾個月。

所以,除了母乳或山寨母乳的配方奶以外,要開始吃人間的食物,需要等他們的口腔到腸道,整個處理食物的系統發育好,能配套才行。如果這食品加工廠和食材不適配,是會出問題的。並不只是嚼不嚼的動,灌不灌得下去的事兒。

美國兒科學會(AAP)說了,滿4個月前,咱就不用考慮加輔食了,等到滿6個月再加。為啥呢,這之前,奶就能提供娃所需要的一切營養了,過早新增,反而可能會引起過敏,脹氣,過度餵養,超重等問題。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到了6個月,也不能太拖延症,一直不加。原因呢大家也都知道——主要是娃需要鐵。到了這個月齡,自身儲量告急,母乳裡面含量也不夠。

於是,一個困擾萬千媽媽的千古難題就來了:不能早於4個月,不建議晚於6個月,那我到底等不等滿了6個月再加?4個月到6個月之間,到底什麼時候加呢?

這個問題,心大佛系老母親如我,也從毛毛滿了4個月開始,就時不時糾結一下。

畢竟每個母親都躲不開的鄰居二大媽,從你娃到了4個月,就得經常攛掇你趕緊餵飯:“奶營養不夠啦,那誰家那小誰早就吃飯了,還比你們小呢,比你們可胖乎多了。”

現在通常的判斷“啥時候加輔食”的標準,簡單說就是三點:娃饞,娃餓,娃會吃。

娃饞了很好判斷:看見大人吃東西,呆呆地吧唧嘴巴,流出口水,或者直接來一個餓虎撲食;

瘋狂想吃黃瓜的五個月的毛毛,錯誤示範,不要模仿

娃餓也簡單,本來光吃奶就能順利續航睡過夜的娃,突然不明原因夜醒或者早醒,也許就是光吃奶,已經不夠滿足他的需求了。

娃會不會吃,指的是他的小嘴巴準備好了沒有,要看他的挺舌反射消失了沒。可以用小勺子試試,放進嘴巴里不會被舌頭頂出來,就說明娃已經ready,可以接受半固體的食物啦。

話雖如此,但是每個娃判斷起來,還是各有各的情況。

毛毛是個純母乳娃,他滿了4個月之後,一天只吃5頓奶,就可以按著他的作息時間穩定地活動,踏實地睡覺,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

除了唯一的一個困擾——體重不漲。

他明明並沒有從睡眠中餓醒的跡象,每天都非常認真地噸噸噸喝奶,喝完也是一副“爺酒足飯飽”的樣子。但是,直到5個半月,他的體重曲線一點沒有上揚趨勢,平的波瀾不驚,從50%的標準曲線,掉到了15%。

百思不得其解的我,查了下資料,發現了一個聞者流淚的事實:雖然這種情況非常少,但有些媽媽的母乳吧,它要不乳糖少,要不脂肪少,不能讓娃有效長肉。

所以要隨時監測生長曲線,如果掉了一兩個區間,那就要考慮儘快加配方奶或者輔食了。

因此,毛毛雖然沒有滿足上面的全部三個條件,還是在五個半月的時候,就加了第一口輔食,從此,他的體重和胃口一樣,迎風上漲。

給什麼?其實大可不必跟風

有了娃,我有一個新發現:原來在娃的輔食界,食材也是有鄙視鏈的。

一個小毛頭吃個飯這件事,本來也沒啥好比賽的,但是看過各種輔食分享帖之後,你會覺得,原來一個吃藜麥,鱈魚,牛油果,鷹嘴豆,藍莓的娃,和吃小米,雞蛋,豬肉,土豆,蘋果的娃比,妥妥的贏了。

其實,如果這些高貴的網紅食物並不是以後家裡日常食譜的組成,意義真的不大。

給毛毛加輔食的時候,選擇食材的思路,比起跟風選擇這些很獵奇的“超級食物”,其實我更在意的是兩點:

第一,能不能在好消化的基礎上提供他現階段需要的營養素;

第二,方不方便找到無公害的選擇。

比如,現在大家公認的,最佳的嬰兒第一口輔食,是高鐵純大米粉。樸實無華的大米粉,便宜大碗,不容易引起過敏或者不耐受,還能滿足寶寶對鐵元素的需求。

相比之下,我沒有急著給毛毛動物血和肝臟之類看起來更“營養”的富含鐵的食物。原因無他:按娃能吃下的分量來算,鐵也不一定比米粉多,卻多了好多娃這個月齡不需要的東西,更別提可能積累的汙染物。

再比如,毛毛在國內的時候,姥姥姥爺家院子裡自己種了一些瓜果蔬菜,正好到毛毛開始吃飯,新鮮的倭瓜,胡蘿蔔,西藍花都正好收穫,端上全家人的餐桌。所以這三樣菜,就也順理成章成為毛毛除了米粉外接觸的頭三樣食材。

老人們的有些俗話還是有點道理的,比如“蘿蔔白菜保平安”。其實說的是這麼個理兒:

在身邊常見的,應季的食材中,就能找到符合你營養需求的選擇。不需要捨近求遠。關鍵是儘量多樣化,不僅營養可能更全面,還能讓娃儘早接觸更多的味道,減少挑食的可能。

還有一個更有趣的觀點:對於母親常吃的食材,嬰兒在接受度,耐受度,抗過敏程度上面,都要更好。畢竟,你偷偷吃的辣火鍋還是好好吃的水煮菜,娃不只是透過母乳嘗過,在肚子裡的時候也透過喝羊水嘗過。

所以,為了讓娃一直都能好好吃飯,長大點不要揹著父母偷偷去吃大辣條,咱們還是趕緊好好去反思一下自己平時都是怎麼吃的,然後趕緊和娃一起好好吃飯吧。

吃的口味,不要“我覺得”,要“寶寶覺得”

在毛毛加輔食的初期,我還有一個事兒比較在意:口味。

人類天生愛甜,應該是人類進化的結果,寫在DNA裡面的。畢竟母乳也是甜滋滋的,我雖然沒嘗過,可是我刷過裝過凍奶的瓶子,那上面黏黏的質感說明了一切。

別人我不知道,但我自己小時候就是個飯渣。長輩們為了讓我多吃幾口,最立竿見影的辦法就是,飯里加勺糖。

還好我除了有幾顆蛀牙,也沒有形成太壞的飲食習慣。但是一直以來對甜食的愛,還是讓我付出了代價——孕期差點就得了妊娠高血糖。

其實,養娃也挺忌諱先入為主,以大人的想法揣摩孩子。

雖然人類都愛甜,但並不是不甜的東西娃就一定不喜歡,可別小看小寶寶們對不同味道的接受度,他能不能接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給沒給他嘗試的機會。

英國皇家兒科與兒童健康學院最近對於嬰幼兒飲食的報告就說了,不只是要限制甜味,父母甚至應該早些給孩子吃一些苦澀味的食物——比如常見的深綠色蔬菜。

就算開始的時候,寶寶對這些食材不怎麼能接受,你也別越俎代庖,直接替他“放棄”,關上他多樣化飲食世界的大門。慢慢嘗試,沒有機會,創造機會也要吃啊。

現在,不給小娃吃新增的白糖和糖塊兒,這條真理大家都已經知道了,也比較容易做到。但是有一些隱性的糖,如果父母沒有刻意去辨別,也是防不勝防。

比如什麼呢?果汁,酸奶裡的果醬,加了蜂蜜的食物。

無論這些多天然,用多大的字型寫著“無新增糖”,其實因為大量的遊離糖和較甜的口味,對娃的健康也一樣不友好。

說到水果,在毛毛7個月左右,我考慮到需要增加維生素C來幫他更好地吸收鐵,決定適量給他水果的時候,著實糾結了一番。

因為,拜現代農業技術所賜,我們現有的水果,都太甜了。我想象著毛毛咬一口新疆阿克蘇冰糖心蘋果,估計就再也看不上他的大黃瓜條了。

試了幾種不同的水果,最後給毛毛吃了一種味道清淡,帶點酸味的黃蘋果。又有朋友從老家寄來自家樹上面結的可愛小橘子,黃綠相間,酸裡透著澀。正好剝肉給毛毛當手指食物。

除了糖和甜味,大人們還容易對鹹味執迷不悟。

一歲以內娃不需要吃鹽,也不需要吃任何調味品,不給給娃的腎臟新增負擔,這道理都懂,但喂輔食時,還是常常出現如下畫面:大人嘗一口寶寶的飯,立刻皺眉,做出一副地鐵老人看手機表情,覺得“難吃死了,啥味兒都沒有”。

你還真別覺得,你不愛吃,寶寶也不愛吃,你覺得沒味兒,寶寶就覺得沒味兒。

作為一個大人,我們嘗味道的功能也是日漸退化:大人的味蕾數量比起小寶寶的,至少打了九折。而且,每天紅油滷味的重口味吃著,我們的舌頭那麼糙,怎麼能代替小寶寶覺得輔食寡淡呢。

小寶寶吃了一點點帶鹽的東西也不必緊張,畢竟1歲以內嬰兒每天也需要400毫克左右的鈉,1歲以上的幼兒,每天可以吃1克左右的鹽。但是,的確沒有必要,為了你認為的“味道”,就故意給寶寶加鹽或者調味品。

吃飯禮儀,別以為娃人小就不懂

毛毛從吃第一口輔食,只要吃東西,必坐餐椅。坐上去就啊啊急切地叫著要求上菜。

他熱愛吃飯,熱愛每一樣食材,不管是酸甜還是有點苦澀,都會積極地嘗試,儘量光碟。

但是很奇怪的是,他如果沒有坐到餐椅上,在玩的時候,看到我和他爸在旁邊吃東西,並不會有積極要吃的意思。

有一天,我看到坐上餐椅穿上圍嘴就開始流口水,期待上菜的毛毛,我突然明白了,我想到了巴普洛夫聽到搖鈴鐺就開始流口水的小狗。

毛毛在腦子裡建立了條件反射,一定是把“坐餐椅”和“有飯吃”聯絡在了一起。

對於大人來說,這太正常了:我們都是在自己覺得合理的環境才能吃東西,比如餐桌旁,沙發上,餐廳裡。要是你在洗手間和地鐵站,別人偏要塞給你個包子讓你嚐個鮮,你能覺得這包子很香嗎?

但是,為何很多家長,都要在娃身後追著,不管她是跑來跑去,還是上躥下跳,還是故意躲起來,都要見縫插針地塞食物呢?這樣難道會幫娃愛上吃飯麼?

的確,長大之後,除了趕著上班可能還會邊跑邊吃飯以外,大機率不會再這樣了。但寶寶在最初的一兩年,像海綿一樣吸收周圍的一切資訊的時候,我們還是要讓她知道,吃飯是一件需要且值得好好坐下來完成的事情。

除此之外,寶寶吃飯的時候有一些動作,我倒是覺得,應該先想想是需要被糾正的行為,還是自主進食的訊號。

毛毛從7個多月起,吃到高興處,會咣咣拍桌子。一開始,我也是摁住他的手,嚴肅地跟他說不許拍,這不是好的用餐禮儀。然後,毛毛就會懵呆懵呆看著我,停一會,繼續起勁地拍。

咋辦呢,娃小聽不懂唄。只能繼續一遍一遍地堅持告訴他,no。

後來,我突然恍然大悟:他搞不好是想自己吃吃,無法安放這雙躁動不安的手?

於是立刻安排上了手指食物,沒想到,從此就解決了拍桌子這件事兒。

最近,毛毛開始搶勺子了,我制止幾次未果之後,也發給他一個勺子,讓他練習自己挖點飯,不管最後是吃嘴裡還是抹臉上,給他自由。

這也許就是帶娃的樂趣,沒有一勞永逸,永遠有層出不窮的案子等著破。

放眼娃漫長的一生,吃飯是一件大事。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引路人,讓他一開始就走在好好吃飯的康莊大道上,是作為父母的重要必修學分。

—END—

最近文章

➜我在哺乳了三萬五千分鐘之後,來講講當媽意味著什麼

➜1202年了,你還在抱娃做蹲起,爬樓梯,去車庫溜達哄睡呢(小月齡自主入睡)

➜你說抱睡哄睡挺好,是因為你的娃還沒過4個月(較大月齡自主入睡)

➜婚姻是座圍城,那生娃呢?正好相反

10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嫌玩具太貴了,寶爸超市打滾撒潑,兒子無奈:我不買了還不行嗎